简介
“圣”与“俗”历来是教会信仰中要面对的课题。从小说,是关乎个人认知上好与坏的事。从大说,很多信徒认为是关乎得救的大事。这个命题深入教会的方方面面。作为教会崇拜重要组成的音乐部分,也面临“圣”与“俗”的分界,是我们在圣俗之分上要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圣乐、俗乐如何界定。已存在的教会音乐运用上是否有不合乎圣道,不合礼仪的情况。如何更好的订立准则,用以区分圣乐、俗乐。帮助教会加以分辩,从而避免崇拜上的不敬虔。希望能从本文的写作中,疏理一下,能为今后教会牧养工作中在圣乐方面起到帮助。
关键词 圣乐 世俗音乐 圣 俗
引言
从人类开始关注上帝创造的天地万物发出的声音,进而模仿的时候,音乐便产生了。“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约伯记38:7)可以说音乐体现了上帝真、善、美的超越境界。所以基督教非常注重运用音乐来表达信仰上的情感。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可以肯定的说,基督教与音乐的关系比任何其它宗教更密切。
一、什么是圣乐与世俗音乐
简单来说圣乐就是教会中使用的音乐。这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叫法,原因是:1教会音乐主要服务于教会礼仪,2教会音乐的基础是《圣经》。1当音乐被用在教会崇拜活动中,人通过音乐感受上帝的存在,同时通过音乐表达人对上帝的敬虔之心。这样的音乐有着神圣感、是分别出来与众不同的。
相对圣乐,其它的音乐就是“俗乐”。当然,“世俗音乐”这个名词最早是一个西方音乐的名词,专指在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与圣乐(宗教音乐)相对的音乐创作。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家写了不少世俗音乐,与当时的教会透过普通法法规要求专注于圣乐创作的指引相违背。世俗音乐的内容包括了情歌、政治讽刺、舞曲及戏曲。相对于圣乐的各种大型乐器,世俗音乐采用了鼓、竖琴、手风琴及风笛等各种更方便携带的小型乐器,以使乐师能够携带乐器作巡回演奏。2
这一时期的“世俗音乐”大部分可以说除了与宗教音乐相对以外,无论是编曲、歌词等都是高雅之作,很多直到今日仍是传唱的经典。18世纪启蒙运动之后,受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世俗音乐开始转向世俗主义。开始追求个人的感观感受,沉迷于物欲。发展到现在,更是受商业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世俗化影响而出现越来越多低俗、迷离、甚至下流的音乐。
二、现今教会音乐使用情况
基督教音乐在十八世纪前在音乐历史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且一直伴随着教会的崇拜礼仪。虽“俗乐”于18世纪启蒙时期后受人文主义影响摆脱“教会音乐”独立发展,但纵观音乐发展史,圣俗乐之间虽有区别,但二者在整个社会历史中是彼此关联、影响、渗透、推广和促进的。3
很多音乐家,不仅为教会创作了许多珍贵圣乐作品,同时也为社会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与教会有关的音乐。这些作品的影响力直到今天仍然不可磨灭,大量的作品甚至成为社会上音乐学院的必修曲目。成为衡量音乐家实力的杆竿。
现今,随着教会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崇拜与音乐形式。由于过去教会在崇拜上比较单一,圣乐的运用上也不如社会音乐那么丰富。很多信徒会觉得教会跟不上形式。另外,在面对新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发展,我们都认为,教会需要在崇拜上更新。所以,教会有音乐的运用上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新的音乐形式也不断被教会所用,以应对日益丰富的教会活动。
正如翁教授所言,其实“音乐”无“圣”与“俗”之分,正如献祭的牛无“圣牛”和“俗牛”之分一样,“圣与俗”之分不是“好”与“坏”、“上乘”与“低劣”或“崇高与庸俗”之分。4
如新编400首赞美诗中,有很多原来非基督教的编曲,如204首《时常祈祷歌》曲谱原是北方汉族民歌,赵紫宸博士填词后范天祥教授将此曲配上了和声。5再如范天祥教授在《民众圣歌集》的序言里说:“取中国的旧调制现代的新乐,是大胆的尝试。”,《新编》里采用的曲调计有:31、69、130、202、204、370等六首,现都已成为国内外教会普遍流行的曲调了。6
对这样对中国教会圣乐事工的尝试与开拓,我们当然报以肯定的态度,并且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创新,拉近了教会音乐与社会艺术的距离,建立了情感共鸣。
同时,我们从现代流行音乐与世俗小调的泛滥,也当有属灵的警惕性。圣乐毕竟不同于世俗音乐,我们在创作、创新与改编的时候。还是要加以严格的要求与规范性条件。要以它的用途、使用场景、使用目的及歌词内容等多种规范来作为界定。圣乐、俗乐这是根本性质的不同。倘若一味求新求变的话,崇拜更新的目标没有实现,由此带来的新问题倒是越来越多。
比如:歌曲(春天的故事),是一首在国内传唱很广的流行歌曲,是对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工作指导功绩的叙述。但一些弟兄姊妹,把歌词改编后,如“有一位老人”改成“有一位耶稣”等,在教会内传唱。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合适的。首先,这首歌的原有的词曲已经深入人心,即或改编成基督教用词,传唱时很容易引起意识上的混乱。同时,也容易引起社会上人士的反感。同时,还会引起版权上的争议,于社会、基督教在知识伦理道德的要求也不相符合。
再比如,《红尘情歌》改成《歌中雅歌》、《沈阳,我的故乡》改成《伊甸园,我的故乡》、用《十五的月亮》改成《基督的恩光》、用《走进新时代》改成《走进恩典时代》、用《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改成《今天是你的生日耶稣基督》等等。这类“赞美诗”,完全是将流行歌曲照搬,再冠以“圣诗”、“属灵歌曲”等头衔,堂而徨之用在圣殿中,实在叫人无法接受。
固然,“牛”无分“圣”“俗”,但圣经上却明确记载,所献上的是要“没有残疾的”(利1:3),更是要求严格按照上帝的指示来献,象亚伦的儿子拿答、亚比户献凡火就被烧灭了。(利10:1-2)
我们不加思考,任意把一些流行歌曲、世井小调拿来改编成教会歌曲实在是不能荣耀上帝的。
三、从圣乐的本质来看教会正确运用
不管是圣乐还是世俗音乐,能为教会所用的,参考候亚超先生所说必然有着以下的一些共同点,这也可以看成我们在教会崇拜中使用圣乐的依据。
1.作品的题材都直接或是间接地来源于《圣经》;
2.每一部作品都饱含着作曲家强烈执着的宗教热忱;
3.这些作品都经过历史的检验,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均被世人公义为是有信仰根基的好作品。7
另外,诗篇33、40、96、98、144、149篇都说“唱新歌”、“向耶和华唱新歌”。从教会历史上来说,大多数杰出的神学家都在教会圣诗创作上作出过杰出贡献,绝不是拿来主义。比如马丁.路德创作的《坚固保障歌》(《新编赞美诗》第327首),就是路德的代表作。
可见,无论是大公教会传统的圣诗也好,还是路德大众赞美诗也罢,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些诗歌第一是原创;第二,其曲调及歌词的创作目的均是为了赞美神。换句话说,这些赞美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上帝而作。而那些世俗歌曲的创作无论其目的还是内容,均与赞美上帝毫无相干。那就并不适合用作教会崇拜。即使改编也实在是差强人意。并且,传统赞美诗、大众赞美诗,在创作初始,几乎都是作者在圣灵的感动和带领下,历经各样造就,而创作的。是无法复制的宝贵属灵财富。
总结:
音乐是人向上帝表达崇敬的最恰当的、也是最有效的媒介。优美、生动、感人的诗歌是基督徒生命改变。喜乐感恩和荣耀上帝的活泼见证。8
所以,我们每个基督徒在对待教会音乐的创作、编曲、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慎重,不能从个人的喜好,感观享受出发,一味的投己所好,也不应投公众所好。圣乐是我们崇拜上帝所献的馨香之祭,理当合乎上帝的心意。要想运用好音乐来敬拜上帝,我们应该努力追求学习圣乐理论知识,提高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为我们今后在圣乐圣工上有所作为打下基础。为教会崇拜带来合上帝心意的更新。
注释:
1 候亚超 什么是圣乐 《中国天主教》 2001年01期
3翁翠琴 《教会音乐事工》教案 江苏神学院 2016年11月
4同上
5《赞美诗(新编)史话》 王神荫著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3年 334-335页
6《赞美诗(新编)史话》 王神荫著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3年 66页
7候亚超 什么是圣乐 《中国天主教》 2001年01期
8翁翠琴 《教会音乐事工》教案 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