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决定全职奉献,于是辞去稳定的工作去读神学。那是一个充满信心的决定,但也伴随着经济上的挑战。没有固定收入的日子里,我常常为学费和生活费担忧。然而,正是在那段时光里,我深刻体会到了教会肢体之间的慷慨与爱。许多弟兄姐妹默默地奉献,有的提供生活费,有的为我代祷,有的甚至匿名汇款,确保我能顺利完成神学装备。他们的慷慨不仅帮助我渡过了经济难关,更让我明白:基督徒的财富观不应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以建造神的国度为导向。
这段经历促使我不断思考:在当今这个崇尚私有财产、鼓励财富积累的社会里,基督徒该如何看待金钱?我们是否真的活出了圣经所教导的慷慨与分享?抑或我们仍在不知不觉中被贪婪所捆绑,把财富当作安全感与身份的象征?
金钱是工具,还是偶像?
圣经和耶稣的教导常常对我们这个推崇资本主义、鼓励消费主义的社会提出尖锐挑战。在圣经的世界观里,财富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责任。上帝赋予人财富,并不是要我们沉迷于积累和攀比,而是要我们学会爱邻舍、关怀弱势群体。这种理念与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财富,基督徒常常陷入一种内心的挣扎:我究竟该如何看待金钱?是否需要努力追求更多的存款与财务保障?还是说,金钱只是权贵阶层的游戏规则,与普通信徒无关?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读到耶稣对富有的少年官所说的话(可10:17-27)。耶稣并没有谴责财富本身,而是揭露了人心对财富的依赖。他的教导提醒我们:不要让金钱成为生命的主宰,因为唯有真正的爱邻舍,才能体现出对上帝恩赐的正确使用。
我还记得刚信主时,在一次教会课堂讨论中,老师提到“贪财是万恶之根”(提前6:10)。当时我提出疑问:既然贪财是万恶之根,那为何不把金钱也视为一种偶像,予以抵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明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金钱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对待金钱,以及它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如果我们将金钱视为人生的主宰,它便会让人心膨胀,最终偏离信仰的核心——爱人如己,舍己为人。
金钱本是工具,但若我们对它的依赖超过了对上帝的信靠,它便会成为偶像,左右我们的选择,甚至侵蚀我们的信仰。真正的挑战,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如何在拥有财富的同时,仍然持守上帝所教导的价值观,让金钱成为服侍人的工具,而非主宰人的力量。
贪婪会让人远离上帝
《使徒行传》2:44-45描述早期教会的景象:“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这种生活方式既是对现行社会体系的一种批判,也是对神国理想的追求。教会不仅是信仰的庇护所,同时也应成为实践上帝恩典的试验场,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分享与关爱的基础上,而非贪婪与占有。
圣经多次警告我们,贪婪会让人远离上帝,破坏人与人之间原本应有的和谐关系。耶稣的警告非常明确:“你们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玛门。”(太6:24) 贪婪让人忘却对邻舍的爱,也使我们忽略对上帝无限恩典的感恩。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习惯将财富看作个人成功的象征,而这种观念往往促使我们把竞争、攀比、私有财产视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但这种标准无疑会让我们的内心日渐贫瘠,使我们沉溺于物质而忽略了灵魂的丰盛。
基督徒应当学会分辨真正的需要与虚荣的欲望。在一个推崇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时代,这种分辨力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反思:我们所追求的财富,究竟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还是作为服侍他人、传递爱与关怀的工具?财富本身并非罪恶,但若成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就会使人陷入贪婪的陷阱,进而远离上帝。
曾有人问我:“你是不是认为所有基督徒都必须过那种视金钱如粪土的生活?”事实上,并非要全盘否定经济需求,也不是否定合理的财富管理。在现代社会,我们确实需要规划收入与支出,以维持生活。但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一切财富皆来自上帝,最终应当用于服侍他人,而非仅仅满足自己的享受。
耶稣教导我们要爱人如己,而这种爱要求我们超越自我的需要,去关怀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当我们将财富视为上帝的恩赐,每一笔收入都成为对他人施以援手的机会。唯有当我们甘愿成为上帝祝福的管道,才能真正抵挡贪婪的诱惑,在给予与分享中经历上帝所赐的丰盛生命。
活出慷慨的生命见证
回顾自己的信仰之路,我发现对金钱与贪婪的思考从未间断。那段在神学院求学的日子里,因缺乏经济来源而倍感艰辛的时光,反而成了我灵性成长的重要契机。正是在那时,我深刻体会到:贪婪并非孤立的个人问题,而是一种根植于整个社会文化的深层病态。“金钱至上”所推崇的个人主义、竞争与私有财产观念,往往让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平等与互助。
耶稣曾告诫我们,不要让金钱成为我们的主人。而今天,当我们反思这一教导时,会发现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是否敢于正视内心的贪婪,并主动放下对财富的迷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活出耶稣所教导的“爱人如己”的生活。信仰的力量不仅在于引导我们远离贪婪,更在于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怜悯与奉献的灵,帮助我们超越老我的贪婪,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关爱与连结。正如使徒行传中所描绘的那样,当群体中每一个人都学会分享彼此的资源时,就没有人会陷入贫困;正是在这种充满爱与合一的群体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上帝无处不在的恩典。
贪婪背后隐藏着种种社会不公,它借助剥削和压迫,将弱势群体推向边缘。只有当我们敢于直面这种现象,从内心拒绝贪婪,将财富视为上帝的礼物,并以慷慨无私的态度回馈社会,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信仰的转化与救赎。正如耶稣所示范的那样,我们必须抛弃对金钱的迷恋,勇敢地迎接爱与奉献的使命,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给人带去真正的平安与盼望。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