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牧师被按立并不代表“牧人”增多,也并不能与“有助解决中国教会羊多牧人少的困境”画等号——华东某市中心教堂骨干牧师指出,清晰的按立标准是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和教会制度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成为牧人关键更在于其成熟的属灵生命,坚定的服侍呼召,对信徒的怜悯爱护,以及教会和羊群的真心认同。
全国基督教两会发布《中国基督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各省随后出台本省按立标准。标准是“管理”的具化,近些年牧者群体尤其基层中不乏按立人数少、以不符合标准为由迟迟不按立、年轻牧者久在其位却不得按立的声音,似将“卡按立”的不良现象跟不合理标准联系在一起,暗示管理实为管控。但X牧师观察,据其所在省份数据,标准出台之后,圣职按立人数远超之前。
他解释说,除学历因素外,教会长期约定俗成的“经验要求”并不比基督教两会制定的标准更为宽松。《认定办法》规定,按学历不同,牧师须具备两至三年牧会经历,但地方两会,尤其是地方教会,往往会设定更高的要求,例如服侍五至七年甚至更长。
“这种规定初衷都是为了保证按立的整体质量,如果所有神学毕业生符合标准了都按立,会导致牧职人员数量激增,牧养质量难以保障,岗位有限,管理也是难题。”故此地方教会或两会会选择分批提交申请。
然而,当有牧者仅以外在、量化的条件来衡量自己是否符合按立要求,并热衷于获得牧师头衔,却在服侍责任与使命的承载上缺乏深入实践时,某些潜在矛盾便会显现。X牧师所在教会曾有一位同工,积极申请按牧,一而再、再而三地提交材料,长辈牧者多次劝勉不必着急,但他坚持说:“不是我着急,我的同学都已经被按了。”甚至以自己跟上级两会沟通过为由,要求教会在限定时间内作出回应,否则将上报投诉。
X牧师指出,不能否认有些地方存在按立难、卡按立的现象,但如上述这类做法,同样需要警惕。“一些年轻传道人认为,自己神学毕业、服侍几年,就理所当然应当被按牧。这种对按牧的功利化的追求,已经偏离了牧职设立的初衷。”
他认为,无论是义工、传道、长老还是牧师,只要确实蒙神呼召,并忠心牧养,都应当受到尊重。教会之所以不得不进行按立圣职,从实际层面上出发主要在于施洗、圣餐等圣工需要。他所在教堂约两千名信徒,包括他在内几位骨干牧者,四十岁上下,神学院毕业十余年未曾主动申请按牧,因为自觉尚不具备充分资格,也认为教会并无此迫切需要。“我们始终相信,‘牧师’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呼召。”直至有信徒向长执会询问,为何迟迟不按牧?他们才接受长辈建议,提交按立申请。
而在华中某县教会带领小组牧养的C长老,牧龄已逾十年,但因学历条件尚未被按立。他认为,传道人从神学院毕业时已接受牧师的按手派遣,是否被正式按牧并不改变神的呼召,神赋予的权柄也不会因此有所变化。按牧的目的,是为了更合规、更便利地开展服侍。他强调,牧者看待圣职按立要合乎中道,“既不排斥,也不刻意追求,更不能因此自高自卑。”
与神学训练、两三年的牧会经历等外显条件相比,两位牧者一致认为,是否真正蒙召,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当被按牧的关键。
X牧师指出,有些传道人在神学院阶段便已清楚自己的呼召,而更多人则需要经过多年服侍才能得以确认。在牧养过程中,工人会遭遇各种挑战与试炼:人与人之间的张力、家庭生活的重担、信徒的期待与批评……这些都需要借助成熟的属灵生命来承担。“如果一个人对呼召不够清晰,在遭遇挫折时就容易放弃。而真正蒙召的牧人,即使再难,也会靠着神继续走下去。”神学教育完成后一两年间,往往仍属血气方刚之时,其服侍究竟出于人的热情感动,抑或出于真实呼召,尚未可知,因此至少需要三至五年的观察与历练。
除了学历、服侍经历等具体标准和蒙召心志外,真正合乎神心意的牧师,还必须获得信徒的认同。该堂牧师按立制度中尤其强调信徒代表大会投票环节,便是对这一属灵要求的制度化落实。
X牧师解释,预备成熟的同工提交按牧申请后,教会信徒代表大会将予以投票表决,再将结果公示,任何信徒若有异议可向教会反映。最后在主日聚会中举行按立仪式。该堂认为,信徒投票和公示环节,不仅增强透明度,也让全体会众在按牧过程中拥有参与感与认同感,体现了本地教会自我治理的属灵原则。
综上,X牧师认为,地方教会要保障牧职的“含金量”,往往拥有更高的的按牧标准,既包括更严格的具体条件,也强调程序的合法性,要求牧者的属灵品格和服侍果效获得信徒和教会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本人要在真实的服侍生活中,经受锤炼与熬炼,确认并坚守真挚的呼召。
牧师是教会中的牧人,绝非依循一二三标准即可批量生产的身份,而是需要长期培养、观察与印证的属灵职分。圣职的案例,最终是对一位牧者的生命、呼召与事奉的全面认定,因此必须慎重对待,以免制度流于形式化、世俗化,而能保持其神圣性和严肃性,从而维护教会整体的圣洁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