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参加教会关爱退休老同工的双节座谈会,我是那种全程静坐聆听,无需发言的参会者。我深知这项事工不是“论功行赏”,但对老同工的慰藉、对教会的传承,乃至对未来终将退休的我们,都意义深重。可软弱的人性却让我忍不住问自己一个问题,除了“年长”这一身份,他们身上是否还有值得我效法的美好品格?一番回想后发现,在与他们退休前短暂的同工时光里,能让我心生敬佩、愿去学习的品格,竟寥寥无几。那一刻,我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状态出了问题,遂有以下深刻反思。
一、“未寻得值得学之处”,非我之过
座谈会上,我竭力在记忆中搜寻他们身上令人佩服的特质,可脑海中浮现的,多是些让我不适的片段:牧者拒绝为神学生安排暑期讲台实习时的冷漠;老同工言行不一的虚伪、摆不上台面的细碎举动;将自己不愿做的事甩给年轻同工,却借口“怕你们不高兴”的诡诈;公开场合说支持的漂亮话、背后却各种贬低拆台的伪善;抱残守缺,听不进半句建议的固执;退休时言语间难掩的酸涩与不甘。更难忘的是,他们会私下在信徒面前指责年轻同工的不足,却对在职同工逢年过节的关心,绝口不提。
我曾反复自省,甚至怀疑是自己阅历太浅、眼光苛刻,还试着用“等我老了或许能理解”宽慰自己。但如今我清醒认识到这些事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我改变看待这些事的眼光和心态,也不能改变发生过的事实。这是我经认真观察与真切感受后,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他们身上,确实没有我佩服的品格。这份判断无关偏见,只源于客观事实和真实感受。
二、“单向功课”,熬出了我的应激反应
教会里总在强调,年轻同工要“谦卑、忍耐、顺服”,仿佛只要我们做到这些,就能获得老年同工的肯定。我曾将此视作必须完成的“功课”去学习和操练,可在学习操练的过程中,我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有些人的偏见,是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改变的,并且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成了年轻同工的“磨刀石”。另外,他们总盯着自己过去的劳苦,把“我当年多不容易”挂在嘴边;到老了,又以“年长”为“武器”,轻易审判同工的不足,却始终无视我们在“顺服”背后的委屈与挣扎。
久而久之,面对他们有了应激反应:虽不会因“老同工”三个字心跳加速,可只要想起与他们相处的细节,心中便生不出敬意,甚至会泛起一丝反感。这份只要求年轻一方单方面改变的“功课”,从来不是成长的阶梯,而是不断消耗我情绪的沉重负担。
三、自我调整,既尊重自我感受也要客观看待他们
我明白,作为基督徒、作为服侍者,如今的应激状态不健康,亟须调整,但调整的前提,不是“逼迫自己去理解”,而是先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再学习从信仰的角度看他们,就像大卫在被扫罗追杀时,依然看到扫罗是耶和华的受膏者一样。
1. 不再强迫自己寻找他们的优点,坦然承认“没有可学之处”是事实,不必为此自我批判。这不违背真理教导,毕竟我不能为了PUA自己,编造“高大全”的故事。据我对身边牧者同工的了解和观察,他们没少从这些老同工那里学习功课,不过他们的接班人们没有学习他们。对此我也要常常求主保守自己走向衰老的路上留下一点美好品格,绝不能到退休的时候只留下“老”这一个资本。
2. 面对“要尊重老同工”的声音,也不再勉强自己。做到不冒犯、不逾矩即可,无需为他们编出好品格,假装对他们敬佩有加。大家也不必和稀泥般说“只要年轻同工顺服尊重,老同工一定会欣赏”,哪怕铁打的心,有一天也能用爱和真诚感化。这真不一定!相处本是双向的,若一方努力维系,另一方却不断拆毁,便不可能有亲密关系。就像大卫面对逼迫自己的扫罗,虽不主动加害,却也不会天天围在他身边“自寻麻烦”。因为扫罗不愿改变,大卫再怎么做也难讨他喜欢,在扫罗要杀大卫这件事上,问题不出在大卫身上,可见“一个巴掌能拍响”。
3. 自我省察,超越自我!负面情绪涌上心头时,不再任由它蔓延。立刻去做一件能让自己放松的事,把注意力从这些人和事上移开,学习饶恕与遗忘的功课,同时试着换个角度看待老同工的过去。这并非自我PUA,而是为了更客观看待他人。就我个人而言,也许一些老同工没有善待过我,给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从信仰、教会历史的发展看,他们及他们的价值依然不可替代,我想在他们过往侍奉生涯里,一定有其他人对他们的善意记忆犹新!
以上只是我参会后的一点感想,不代表所有人的经历。有过提摩太遇见保罗般属灵经历的人,无需因此批判我骄傲,不尊重老同工。毕竟你没遇到过,不代表我没遇到;或你遇到过,也不一定感同身受,悲喜相通。大家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请维护我说话的权利,允许我表达真实感受。其实,我也在努力调整:少记不愉快的经历,多思想神的恩典;少看人的缺点,多看人的优点。当然,我调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他们是品德高尚的人,而是守住自己的初心,不让这些负面经历消耗我,更不让这些记忆影响我未来的服侍与生活。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