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批评越过藩篱

作者: 林秉强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24 14:20:57
分享与播放

教会里的风声,有时比田野上的风跑得还快。几句话从这张嘴传到那只耳朵,再出来时便已变了形状,却偏有人将这扭曲的声响当作真理的号角。

老牧者听见了关于年轻牧者的传闻,眉头便皱成了山峦。他不曾去过那年轻人的堂会,不曾坐在他的会众中间,不曾感受过那里的气息,却已经在自己心中绘就了一幅偏差的图景。于是批评便如石子般投出,越过藩篱,落在本不该它落下的地方。那年轻牧者正在灯下奋笔疾书,听闻这从远方而来的指责,笔尖一顿,墨汁便在纸上晕开了一个无奈的漩涡。他想起这些日子以来的奔波劳碌,想起独自面对是是非非时的谨慎之姿,如今却要被一个从未目睹他工作的人评定是非,心中便涌起一阵苦涩。

事情并未止于教会之内。老牧者又将这添油加醋的言语,带到了年轻牧者的家中。茶余饭后,与年轻牧者的父母妻子“谈心”,说些“为他好”的话,字字句句却如细针,刺入家庭最柔软的所在。“听说他在堂会里独断专行,老同工们都颇有微词。”“我也苦口婆心地劝他,他都不听。”“你们做家人的,要多劝劝他,收敛些才好。”这些话落在至亲耳中,便成了沉重的石头。饭桌上的气氛变得微妙,妻子的眼神多了忧虑,父母的询问带着不安。原本应当是避风港的家,此刻却弥漫着无形的压力。年轻牧者回到家中,非但不能卸下疲惫,反倒要费心解释,安抚家人,证明自己的清白。

教堂里的长椅默默伫立,它们见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有些人总是更愿意相信流言而非事实,更倾向于批评而非理解。十字架上的那位,何尝不曾遭受过道听途说的审判?该亚法的院子里,那些互相矛盾的见证,不也是这般产生的吗?真正的牧养,应当是在羊群中间,感受它们的呼吸,了解它们的需要。没有亲身在场,就没有发言的权柄。界限不是冷漠的围墙,而是智慧的尊重。每个牧场都有其独特的土壤与气候,岂能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的禾苗?

那老牧者若是智慧,本当先走到年轻牧者的牧场,看看那里的青草是否茂盛,羊群是否安康。他本当先伸手相助,而非先行指责;本当先询问:“我能为你做什么?”而非先行断定:“你做得不对。”

批评若是越了界,即便内容正确,也已失了分量。更何况那基于传闻的批评,更像是一座没有地基的房屋,看起来像个样子,其实一推便倒。而将批评延伸到家庭领域,更是越过了另一重界限——牧者的家人不是会友,不该承受这份本不该存在的压力。

年轻的牧者继续伏案工作,他知道最终要交账的对象不是哪位同工,而是那位看见一切隐密事的主。想到此处,心中的委屈便化作了宽恕的力量。他也要多花时间与家人沟通,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呼召与坚持,用爱与耐心化解那些外来言语造成的隔阂。

教堂的钟声响起,清澈而悠远,它超越了一切堂会的界限,传遍整个社区。在那钟声里,似乎有一个声音在说:“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爱应当包含谨慎的言语、明晰的界限,以及对同工及其家人最基本的尊重与保护。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