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心语:止怨之牧

作者: 林秉强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23 09:44:08
分享与播放

教会之中,牧者立于圣台,肩负群羊,其责任不可谓不重。晨钟暮鼓之间,牧者穿梭于婚丧嫁娶、病痛患难之中,既是导师,亦是朋友;既是安慰者,也是被考验者。然而牧者亦凡人,血肉之躯,亦有疲惫困顿之时。面对信徒之种种,偶生怨言,实在情有可原。或怨信徒之不冷不热,或叹同工之不尽心,或忧事工之难推进。此等怨气,若积于胸中,终将如阴云蔽日,使牧者之心失去光明。

我曾认识一位老牧人。他坦言,牧养生涯中最危险的时刻,不是遭遇外在逼迫之时,而是内心滋生怨怼而不自知之日。那些细微的埋怨,如同蚁穴,初时不察,日久却能溃千里之堤。

牧者之怨,往往起于期望与现实的落差。每位牧者心中都有一幅理想教会的画卷:信徒热心追求,同工同心合意,事工欣欣向荣。然而现实往往相去甚远。牧者期望信徒皆热心追求,现实却见有人敷衍了事。主日崇拜时,有人低头玩手机;查经班上,有人心不在焉;祷告会中,有人默不作声。牧者付出心血准备讲章,却见台下睡眼惺忪;牧者精心组织活动,却应者寥寥。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心生失望?牧者期望同工同心协力,现实却见有人推诿塞责。有的同工答应之事,转眼即忘;有的同工表面应承,实则敷衍;有的同工甚至暗中拆台,制造纷争。牧者本是希望同担重担,却往往发现自己独力难支。牧者期望事工顺利开展,现实却见重重阻碍。场地有限,经费不足,人手匮乏,传统束缚,种种困难接踵而至。牧者有满腔抱负,却如困兽犹斗,举步维艰。期望愈高,失望愈深,怨气遂生。这怨气初时如薄雾,弥漫心间;继而如阴云,笼罩心神;终则如暴雨,倾泻而出,伤人伤己。

然牧者之职分,本非易事。翻阅《圣经》,纵观历史,哪位忠心的牧者未曾经历内心的挣扎?

先知耶利米为国民哀哭,被称为“流泪的先知”。他奉差遣传讲神言,却遭同胞嘲笑、迫害甚至囚禁。他曾哀叹:“我为何出胎见劳碌愁苦,使我的年日因羞愧消灭呢?”(耶20:18)然而在抱怨之后,他仍然选择顺服,继续传讲神的信息。使徒保罗为教会挂心,他曾坦言:“除了这外面的事,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有谁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后11:28-29)保罗并非超人,他也有软弱和挂虑,但他学会了在基督里得力量。甚至主耶稣亦曾为耶路撒冷叹息:“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太23:37)神的儿子尚且为人的刚硬而忧伤,何况我们呢?

关键不在有无困惑疲乏,而在如何面对处理。这些属灵巨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抱怨本身不是罪,但如何应对抱怨却能显明我们的生命境界。

止怨之道,首在回归初心。牧者当回想当初蒙召之时,那份纯粹的爱与奉献。记得那时,或许是在某个寂静的夜晚,或许是在某次敬拜中,你感受到神特别的呼召。那时心中火热,愿意为主摆上一切;那时眼目单纯,只看重主的心意而非人的评价;那时喜乐满溢,因能事奉神而感恩不已。那时的眼目专注于羊群的需要,而非他们的不足。看见信徒灵命软弱,所念的是如何喂养,而非指责;看见同工侍奉乏力,所念的是如何扶持,而非批评;看见事工进展缓慢,所念的是如何改进,而非抱怨。那时的喜乐源于服侍本身,而非果效的大小。带领一人归主,欢欣雀跃;陪伴一个痛苦者,感同身受;解答一个疑惑者,满心感恩。不在乎人数多寡,只在乎是否忠心;不在乎掌声有无,只在乎是否合乎主旨。

初心如明镜,可照见怨气之虚妄。当我们回顾最初的呼召,那些抱怨便显得如此渺小。一位老牧人分享说,每当他心生怨言,就会取出当年神学院的毕业照片,看着那个目光坚定的年轻人,问自己:“你是否辜负了当年的自己?”

其次需调整眼光。信徒各有其生命阶段,各有其难处挑战。有人初信,灵命尚幼,需要耐心教导。如同母亲喂养婴孩,需将属灵粮食细细咀嚼,方能喂予。他们可能对真理认识肤浅,行事幼稚,但这正是成长的过程。牧者当以耐心相伴,而非急于求成。有人遭遇试炼,信心动摇,需要陪伴鼓励。或许是企业倒闭,债务缠身;或许是婚姻破裂,心如刀割;或许是子女叛逆,心力交瘁。这些重压之下,他们来到教会,不是为了听大道理,而是寻找安慰与力量。牧者若能体恤其苦,便不会抱怨他们不够热心。有人身负重担,难以全心投入。单亲母亲需要照顾幼子,加班族需要拼命工作,病患者需要与疾病抗争。他们能够来到教会,已经是不易。牧者若能以慈悲之心观之,便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道路上挣扎前行,需要的是陪伴而非指责。

有一位牧者分享他的转变:原来常抱怨某些信徒不参与事工,后来得知其中一人需要照顾失智的老母亲,另一人正在经历抑郁症的折磨,还有一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才能维持家计。知道这些背景后,他的抱怨化为代祷,指责变为关怀。

再者,牧者当学会交托。事工是主的,教会是基督的,羊群是上帝的。牧者不过是管家,而非主人。我们常有一种错觉,以为教会是自己的“地盘”,事工是自己的“作品”,信徒是自己的“粉丝”。这种占有欲是抱怨的温床——因为觉得是自己的,所以对不如意处格外在意。其实,牧者只是基督的仆人,教会的管家。管家管理家务,不是按自己的意思,而是按主人的心意;不是寻求自己的荣耀,而是彰显主人的荣耀;不是依赖自己的能力,而是依靠主人的资源。将重担交托于主,便知成败不在于一己之力。事工顺利,是主的恩典;事工艰难,是主的考验。信徒热心,是圣灵的工作;信徒冷淡,需要更多代求。如此思想,怨气自然消散。一位智慧的老牧人说:“我花了二十年时间学会一件事:神是教会的头,我不是。当我试图取代神的位子,我就开始抱怨;当我安于管家的身份,我就得享安息。”

最重要的是,牧者需常回内室,与主亲近。只有在祷告中,才能重新得力量;只有在默想中,才能再明方向;只有在敬拜中,才能再见异象。牧者忙碌,众所周知。从周一到周日,从清晨到夜晚,牧养事工似乎永无止境。但越是忙碌,越需要退修;越是疲乏,越需要安息。否则,只会输出而没有输入,终将枯竭。内室生活是牧者生命的源泉。在那里,没有表演的舞台,只有坦诚的交流;没有完美的形象,只有真实的软弱;没有属灵的口号,只有心灵的呼喊。在内室中,我们可以卸下牧者的面具,做回神的孩子。与主连接,方能源源不断地流出活水,而非枯竭抱怨。当我们从内室出来,我们的讲道不再枯燥,而是充满生命;我们的辅导不再机械,而是满带恩典;我们的领导不再专制,而是满有智慧。一位牧者分享他的经历:在最忙碌的季节,他反而增加祷告时间。结果发现,花在祷告上的时间不但没有影响事工,反而使事工更有果效。因为不是依靠势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神的灵方能成事。

牧者止怨,非一蹴而就,乃日日操练之功。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直到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每当怨言将出,当转念为代祷。想要抱怨某个信徒时,转为为他祷告;想要批评同工时,转为求神赐福他;想要放弃事工时,转为求神加力量。祷告改变不了别人,但能改变我们看人的眼光。每当失望袭来,当回想主恩。数算过去的恩典:上次的困难如何度过,上次的危机如何化解,上次的缺乏如何供应。神的信实是我们信心的基石,回顾过去能给我们面对现在的勇气。每当疲惫不堪,当安息主怀。承认自己的有限,放下手中的工作,安静在神面前。读一段诗篇,唱一首诗歌,默想基督的爱。在安息中重新得力,在静默中重新听清神的声音。

如此,牧者方能成为真正的和平之子,带领群羊走向青草地、可安歇的水边。止怨的牧者,心清眼明,能见主荣光,亦能见羊群之美。他们不再专注于羊群的缺点,而是欣赏他们的进步;不再计较自己的付出,而是感恩有机会参与神的工作;不再抱怨环境的艰难,而是看见神在困难中的作为。教会不再是重担,而是基督身体的美好彰显。每个信徒都是基督身上的肢体,各有其功能与价值。牧者的工作是帮助每个肢体发挥其功能,而不是要求所有肢体都一样。牧养不再是苦役,而是与主同工的宝贵特权。我们不是独自劳苦,而是与主同工;不是依靠自己,而是依靠那加给我们力量的。每一次讲道,每一次探访,每一次辅导,都是与主同行的机会。

止怨之牧,必先被牧。当我们容那位好牧人牧养我们时,我们方能以祂的心肠来牧养群羊。这是一个蒙福的循环:我们越是被主牧养,就越能牧养别人;越是经历主的恩典,就越能传递恩典;越是享受主的爱,就越能分享爱。愿每位牧者都能止息怨言,享受牧养;愿每间教会都能成为相爱的团体,见证基督的荣美;愿每位信徒都能在好牧人的带领下,行走义路,直到永远。因为知道,我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