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教会侍奉多年,算是摸爬滚打过来的,有挑战,有收获,有教训。最近我回忆这段侍奉经历中的一些教训总结了几个感悟分享一下,这些感悟仅代表个人观察与体会,无法覆盖所有农村教会的复杂情况,必然存在一定局限,但仍希望能为正在或计划投身农村教会侍奉的弟兄姊妹,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真实经验。
首先,别光顾属灵,要懂人情世故。中国社会本就重人情往来,相对传统的农村地区对“人情面子”的看重更甚。教会虽是蒙恩得救的神儿女聚集的团契,却无法脱离现实社会环境,人情世故仍是与信徒相处的重要纽带。与人相交时,切勿不食人间烟火,急于以“属灵标准”要求彼此,比如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人不足、忽略日常相处的细节,这样反而容易产生隔阂。不妨先将信徒当作普通的世俗之人对待,用尊重的态度关心他们的生活琐事、体谅他们的实际需求:世俗人会有的情绪波动、现实顾虑,信徒也同样会有,只是有时会被“属灵”的外衣包裹,不易察觉。在农村教会,一句对家事的问候、一次力所能及的帮助,往往比单纯的属灵教导更能拉近距离,若忽略这些人情细节,再深刻的道理也没人愿意听。
其次,别有高期待,要一点一点来。每一个回应呼召,决志侍奉的人都有心为主,为教会做点事,并且能做成事。可农村教会的许多现状,是长期受地域文化、生活环境、信息获取渠道等因素影响,慢慢积累形成的,并非短时间内、靠个人力量就能轻易扭转。不要以为“心意更新而变化”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初保罗动了犹太人几千年观念的时候,他们秒变暴徒,要杀了保罗。就像网上有句话说,不要试图动一些人的观念,他们会和你拼命。
要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不必对自己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比如,期待自己一参与侍奉,就能给教会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甚至不必强求现存问题能立刻出现明显松动。比如,部分信徒可能因长期接触的信仰信息相对单一,会不自觉地将信仰与现实需求绑定,或是对“神迹奇事”有着更迫切的期待,这些认知层面的调整无法一蹴而就。面对这些情况,需要带着“打持久战”的耐心,不急于求成、不执着于“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以持续的陪伴、循序渐进的引导,让生命的改变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发生。
最后,别有玻璃心,要经得起挫折。不可否认,部分农村教会信徒因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所限,可能存在功利心态较重、是非观念模糊的情况,也容易出现传播八卦,甚至因小事破口大骂、翻脸不认人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中侍奉,必须放下“玻璃心”,让内心变得强大,靠主承受委屈与挫折。玻璃心,在教会是不可能侍奉得长久的。我也听人建议过,如果有机会,不妨选择去城市教会侍奉,并非否定农村教会的价值,而是城市教会信徒的整体素质相对更高,或许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沟通与相处困扰。
其实,无论是农村教会还是城市教会,侍奉之路本就没有轻松可言,只是面临的挑战各有不同,都需要信心与坚持,只是农村教会的道路更需要我们多一份适配的智慧、长久的耐心与扛事的韧性。这既是应对挑战的方法,更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愿我们在神的带领下,带着这份心志在农村教会的土地上深耕,让福音落地生根,牧养群羊。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