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美国国际祷告殿(IHOPKC)创始人毕迈克(Mike Bickle)因性侵指控陷入舆论漩涡。而近日,其妹妹毕丽莎(Lisa Bickle Stribling)在讲道中公开为兄长辩护,称这些指控是“荒谬的垃圾”,并宣称“即使指控属实,也已被耶稣的宝血遮盖”。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争议,也暴露出教会领袖滥用属灵权柄、逃避问责的深层问题。这一案例虽发生在美国,但对中国教会同样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属灵权柄如何成为犯罪的保护伞?
毕迈克作为知名灵恩派领袖,曾以“24/7祷告运动”和“末日复兴预言”吸引大量追随者。然而,2023年独立调查显示,至少17名女性指控他长期性侵、精神操控,且IHOPKC内部存在系统性包庇。更令人震惊的是,其妹妹毕丽莎在讲道中不仅否认指控,还以“神的赦免”为由要求教会停止追责,并威胁不饶恕毕迈克的教会是假教会。这种将“属灵遮盖”凌驾于公义之上的逻辑,本质上是以信仰之名扭曲圣经教导:
1.混淆“赦免”与“免责”:圣经强调赦免需要悔改(路17:3),而悔改必然包括对受害者的赔偿和公开问责(撒该的例子,路19:8)。毕丽莎的言论将“宝血遮盖”等同于“无需承担后果”,这与耶稣“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马太福音3:8)的教导完全相悖。
2.滥用“先知性话语”操控信徒:毕丽莎宣称“神已亲自赦免毕迈克”,并以此作为“末日复兴的关键”。这种“代表神发言”的傲慢,正是保罗警告的“假先知”特征(林后11:13-15)。
3.污名化受害者:将指控称为“垃圾”,暗示揭露罪是“不属灵”,直接违背了圣经“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义、诚实”(弗5:9)的呼吁。
中国教会的反思:我们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危机?
尽管中国教会与西方灵恩派在神学和文化上存在差异,但毕迈克事件揭示的“权力腐败模式”值得所有教会警惕:
1.“属灵领袖”的偶像化危机
在中国教会中,某些牧者因历史贡献、神学资历或“属灵恩赐”被过度神圣化,信徒对其教导不加分辨。例如:有的牧者以“异梦”“预言”为个人决策背书,声称“神指示教会建造千万级礼拜堂”,却无人敢质疑其财务透明度;有的领袖要求信徒“顺服权柄”,将批评者标签为“悖逆之人”,甚至引用“不可难为我受膏的人”(诗105:15)压制合理监督。这种氛围容易滋生“绝对权力”,而“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阿克顿勋爵)的规律在教会同样适用。
2.“家丑不外扬”的文化纵容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为贵”,教会常以“维护见证”为由掩盖丑闻。例如:对性骚扰事件采取“内部调解”,要求受害者“为了教会名誉沉默”;对领袖的经济问题以“肢体相爱”为由不予追查。这种“遮盖罪”的行为,实则是将人的面子置于神的公义之上。圣经明确要求“犯罪的人,当在众人面前责备他,叫其余的人也可以惧怕”(提前5:20)。
3. 缺乏制衡的治理结构
不少中国教会仍停留在“一人牧会”模式,缺乏长老会、执事会的分权制衡。某地一位牧师长年掌控人事、财务,甚至擅自变更教会章程,当同工提出异议时,却被指责“破坏合一”。这与IHOPKC的“毕迈克中心制”何其相似。
出路:重建合乎圣经的权柄与监督
为避免类似悲剧,中国教会亟需从以下方面改革:
1.确立“权柄服务于群体”的共识
耶稣明确否定“领袖高高在上”的模式:“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仆人”(太20:26)。牧者的权柄应体现在:真理的教导:按正意分解圣经(提后2:15),而非私解预言;生命的榜样:“作群羊的榜样”(彼前5:3),接受信徒监督。
2.建立透明的问责机制
财务公开:定期向会众公布收支,避免“奉献箱成为黑箱”;纪律程序:对领袖的指控需由独立第三方调查(如跨教会委员会),避免“自己审自己”;保护举报者:设立匿名投诉渠道,严禁对受害者“二次伤害”。
3.恢复“先知性监督”的平衡
新约中“先知讲道”是为“劝勉人、安慰人”(林前14:3),而非控制教会。中国教会需:杜绝“神对我说”式的独断言论,要求所有“预言”符合圣经且经多人印证(帖前5:20-21);鼓励平信徒基于圣经提出质疑,如庇哩亚人“天天查考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徒17:11)。
4.强化“受害者优先”的伦理
当罪发生时,教会的首要责任是保护弱者,而非维护“名牧”:学习摩西律法中对性侵案的严厉态度(申22:25-27);效法初期教会“把行淫的赶出去”(林前5:13),但同时以“用温柔的心挽回”(加6:1)为目标。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而非人的王国
毕迈克的事件提醒我们:当教会将某个领袖或某个事工视为“神国度的核心”时,便已偏离了“元首基督”(弗4:15)。这种“属灵中心化”思维,往往伴随对领袖个人魅力、属灵恩赐或事工成效的过度依赖,使人渐渐用人的荣耀取代了基督的荣耀,用事工成果掩盖了罪与软弱的现实。当人的地位被抬举到不可质疑的高度时,教会内部便容易产生一种畸形的文化——质疑被视为叛逆,沉默成为“美德”,真理被权势所替代。
因此,我们当以此次事件为鉴:拒绝将“属灵成功学”等同于福音,不被数字、规模、影响力蒙蔽双眼;警惕“复兴叙事”成为掩盖个体苦难与呼声的遮羞布,不让任何所谓的“神在大能作为”掩盖那些被忽视、被伤害的灵魂。主耶稣所建立的教会,应当是以公义和慈爱并重的群体,既不容忍罪的延续,也不放弃对悔改者的医治与接纳;既有真理的锋刃,也有恩典的怀抱,使她真正成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
唯有当权柄回归基督,监督基于圣经的清楚教导与彼此问责,信徒才可能“用爱心说诚实话”(弗4:15),彼此提醒、彼此守望。那时,教会才能免于沦为掩盖罪行的温床,而成为世上的光和城,向世界见证一位圣洁、公义、满有慈爱的救主。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