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陆续听闻三位中年弟兄同工退出农村教会核心的服侍岗位,令人忧心的是,还有少数同工在坚持与放弃的边缘挣扎。其中一位拿了传道证的义工姊妹一个多月前提交辞职报告,目前问题还在处理中。曾几何时,农村教会讨论焦点是“留不住年轻人”,如今连作为中坚力量的中年人也纷纷离去,这场“人才空心化”危机值得重视。有人说“一样的环境,别人能留住,他却不能,问题在人,不在环境”,可恰恰是这种忽视客观困境的片面论调,成了同工流失的推手之一。当经济压力、病态环境、孤立无援与未来迷茫交织,再热忱的心也会被消磨,农村教会的流失之困,值得每一个人深刻审视。
一、侍奉之志难抵现实压力
侍奉虽属灵,但同工并非生活在真空里,柴米油盐的现实压力,是许多人不得不面对的第一道关卡。然而在部分农村教会,“谈钱色变”的观念根深蒂固,同工的劳动价值被严重忽视,合理的薪酬诉求甚至被贴上“不属灵”的标签。
一位患有严重肾病,已在多家医院作换肾登记的同工,在教会装修关键时期,每天自驾往返城乡,耗费大量时间与金钱,教会却未给予任何补贴,不但如此,还有同工合伙攻击他,这种身体、心灵与经济的多重透支让他不堪重负,今年坚决退出教会侍奉;还有老同工在教会领取薪酬多年,小心翼翼隐瞒着,连最信任他的同工都不知情,他却将自己认为“不配”的人领工资的事到处宣扬,将同工的付出异化为“为钱侍奉”的谈资,令信徒看不起领工资的传道人,增加年轻同工的痛苦。
当侍奉连基本生活保障都无法满足,当“做工得工价”的权利被曲解,当薪酬体系充满不透明与偏见,“侍奉太难”“服侍不起”便成了许多同工的无奈心声。此时若再用“问题在人”来苛责,无疑是对同工现实困境的漠视。
二、侍奉初心难敌病态环境的内耗
健康的教会应是彼此相爱、彼此扶持的团契,而部分农村教会的生态却不健康,容易令人陷入精神内耗,甚至成为滋生猜忌与算计的土壤。
农村地区并非都“民风淳朴”,有些地方藏着因愚昧产生的偏见与恶意。同工们的付出不仅得不到理解,反而可能遭遇无端揣测与攻击,精神上的折磨远比身体的劳累更伤人。不是他们不想侍奉,是他们的热心被日复一日的消耗吞噬,实在无力侍奉了。
比如:老同工悄悄领取薪酬,无人知晓,觉得心安理得,他人凭劳动获得报酬却被他恶意宣扬“侍奉为了钱”,不明事理的信徒为其侍奉多年不拿工资打抱不平,认为教会负责人不公平,将不满情绪向领工资的神学生宣泄;一些教会老年同工对优秀的中青年同工充满敌意,对年轻同工不是给予引导与扶持,反而处处设限、暗中拆台、排挤打压;教会内部没有爱的联结,取而代之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互相的利用与暗中的算计。本该是“爱的团契”,却成了钩心斗角的“名利场”,同工在侍奉中不仅要面对事工压力,还要承受来自所谓“家人”的猜忌与伤害。
当教会失去了本该有的爱与公义,当真诚的付出换来的不是鼓励而是质疑,这样的生态寒了人心,如何能留住用心摆上的人?这不健康的生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逼着中青年同工离开教会。
三、事工配搭上孤立无援
“众人拾柴火焰高”,教会事工本需彼此配搭、携手同行,而在部分农村教会,“一人难敌四手”的困境却成了常态,同工们往往陷入孤立无援的“单打独斗”。
想主动推进事工,却找不到愿意配搭的伙伴,缺乏有活力、有能力的同工参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尝试创新,还会遭遇无端的刁难与质疑,一句“我们以前都是这样”,便能将所有想法扼杀;同工们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没有同工的支持,没有同工的鼓励,做再多事也得不到认可,反而要承受各种非议与指责。我曾问往返城乡的弟兄说,往返城乡油费是不低的消费,教会也没有补贴,怎么不安排同工呢?他无奈的说,实在没有人可以安排。
当侍奉变成一场孤独的“苦役”,当想做事却步步维艰,“熬不下去”便成了必然结果,这绝非“个人问题”,而是教会的问题。
四、看不到希望的迷茫未来
农村教会同工的流失,还有一个原因是长期迷茫带来的消耗。这种消耗,不仅是信心上的软弱,身体上的疲惫,还是精神上的绝望。简单粗暴地说离开是对神没有信心,有失公允,毕竟他们起初决志侍奉不是为了今天的放弃。他们想要回报主恩,想要为主、为教会做点事,可最终他们越侍奉越怀疑自我价值,越侍奉越疲惫灰心。
一方面,同工在侍奉中得不到应有的牧养与成长,没有人关心他们的灵命状态,身心俱疲却无处倾诉和理解,长期处于“透支”状态;另一方面,农村教会固步自封,拒绝接纳新鲜事物,既不重视年轻人的价值,也忽视中年同工的传承作用,让教会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农村教会留不住同工,不能简单说“同工不够忠心”,更多是教会没有为他们提供“留住”的土壤。经济上的不体恤、环境上的病态、配搭上的缺失、未来的迷茫,再加上“问题在人”的片面苛责,一点点消磨着同工们的热忱。保罗对同工满怀体恤与关爱,正因他懂得侍奉的不易;若一味忽视客观困境,用“个人问题”掩盖问题本身,可能会让更多同工寒心离去。
唯有打破固有的思维枷锁,建立公正透明的保障体系,营造彼此相爱、互相扶持的教会关系,重视每一位同工的价值,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与希望,才能让流失的脚步停下。毕竟,教会的生命力不在于外面建了教堂,而在于那些愿意摆上的人,留住他们,便是留住了农村教会的未来。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