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笔者来到河北邯郸永年区(原为永年县)探访教会,与牧者交流,了解了当地教会的一些情况。之所以来到这里,缘于这里是山西一位我所熟悉的郑令义牧师的家乡。在与郑牧师交流时,他多次回忆起家乡教会起初的复兴,以及当初他和同工们的火热服侍。在谈及当年的蒙召、栽培以及布道做工时,他感恩家乡的老一辈的传帮带,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神的仆人,其中包括现在太原教会服侍的王青锁牧师。所以,我就对这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就有了这次的走访。
邯郸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三千年都没更换名字(这在全国都罕见),文化底蕴深厚,曾为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都城,被誉为中国成语之乡,诸如邯郸学步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就出自这里。
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时逢麦收时节,麦浪滚滚,呈现一片金黄,一派丰收景象。看到此景,脑海不由浮现出圣经中所说的景象:“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这里的村办企业繁荣,到处可见小工厂;农村道路平展,但很狭窄。走街串村,直到天黑才到目的地。
当晚郑牧师在附近一个村带聚会,我们就直接来到这里。一所普通的农家小院,正屋客厅摆放着几排新桌椅,圣堂正中悬挂着木质十字架,旁边贴着“归耶和华为圣”的红字。正中是一个电视大屏幕,上面投映着郑牧师所分享的《敬畏耶和华者有福》的证道提纲。他用家乡的方言土语,把圣经真理深入浅出地讲解,并且引用本土信徒的蒙恩见证,很接地气。台下有十多人,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还有些陆续赶到,他们脸上看不见劳碌一天的疲惫,流露出满心的喜乐和满足。从他们听道的神态看,一个个都十分渴慕。静谧的夜里,心灵的敬拜使人聚在一起,为了寻求明白神的心意。
晚餐后,我们来到了附近的一个大堂景望堂,与郑牧师等牧者就教会的发展史等内容进行了交流。
邯郸的基督教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大奋兴布道家宋尚节博士曾随伯特利布道团在河北的定县、保定、大名等地开展布道会,撒下了福音的种子。1976年,永年县文革中被羁押的老一辈牧者出监后,就开始聚会传教。他们不辞辛苦走乡串村,还邀请邯郸周边及当地牧长开展义工短期培训,不断扩充宣教福传队伍。永年县成为邯郸、河北省乃至华北地区最早恢复义工培训的教会。
自1980年起,吕文成、谢主恩、武献义、贾文敬、刘振华牧师在永年县北河庄村办起了义工培训班,培训来自全县各个村的义工,每年举办一至二次。1986年至1993年,河北省基督教两会先后支持邢台和永年县共举办了5期初级义工培训班,每期约70人,累计培训370人,向金陵和燕京神学院输送了22名学员,有50名学员被按立为教牧人员。1993年到2003年,永年教会迎来了属灵大复兴,不仅教产得到落实,义工骨干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当地每逢三月初六有“圣灵降临节”,农村教会都要聚会十日,每日有近一千人参加,上百人决志悔改。据省基督教两会统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河北全省各地共举办培训班300余期,培训人数达30000人。全方位进行不同层次的系统培训,成为河北省基层教会神学教育的一大特色。而永年县成为河北省首屈一指的农村义工培训基地,素有“河北教会看邯郸,邯郸教会看永年”之说。时至今日,永年区义工培训中心虽然已并入邯郸市培训中心,但是注重培训与晨祷的特色,仍然深深影响各地教会。在河北省内及华北各省,有许多牧者曾在这里经过培训,走上侍奉道路。
景望堂有一个大院子,进入院内,干净整洁,东北角是一个礼拜堂。礼拜堂中间镌刻“景望堂”字样,两旁的对联“赞圣羔救赎恩超越万灵,颂上主创造功大过天地”,字体行楷,遒劲有力显现书法功力。堂内宽敞明亮,圣台两边悬挂“肃静静默”的字样,提醒人到上帝面前应有的敬虔。南边是一座二层小楼,用于办公、接待和住宿。看到如此规模,想起我所走过的教会,感觉这不亚于一个县教会规模。旁边一个小黑板上写着复活节聚会的服侍分工,从生活、车辆管理、音响电脑、电工、安全、秩序、教牧、祷告监事、接待、教务等方面都有相应人员负责,可见教牧管理工作之详细,真可谓责任到人、分工明确。
院子正中有一棵一人都抱不住的毛白杨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是郑牧师和同工们在建堂时所植,见证了教会经历的沧桑岁月。1992年,属灵前辈黄德灵老顾问、郭秀珍长老、李德兴长老、姚新有执事和众信徒,根据教会需要同心祷告积极申请,在县基督教两会和宗教局及尚古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落实了建堂事宜。1994年,由李灵恩牧师、郑灵义牧师、郭秀珍长老、李德兴长老率领全县信徒筹集资金自己动手,依靠上帝的帮助,苦干四十天,于当年5月14日竣工,由县教会命名为“景望堂”;五年后,建起了住宿楼;2009年又改建了教学楼,安置了可供六十人学习的桌椅;去年又改建了厨房,安装了车棚,教堂椅子更新为专用椅,增添了空调、投影、音响、监控、电脑、影印机、录像等设施,促进教会管理更加现代化规范化。
在教会牧养服侍中,他们建立完善了义工月会,积极支持百合乐队的福音事工。尤其诗班成立后,规范了主日崇拜聚会,使青壮年聚会人数不断能加。为提升信徒灵命,每季度有一期查经聚会。对参加过正规神学院深造的神学生,实行补贴,还对参加月会的义工实行补贴。建立了探访制度,经常对生活困难的信徒慰问探访。对于教会拓展,也不懈努力,先后发展了席庄教堂、郑营教堂和伯大尼教堂,并顺应社会需求,建起了伯大尼敬老院。奇妙的是,虽然这三个堂的信徒主日不再到景望堂聚会,但景望堂的聚会人数有增无减,这都是美好的见证。
谈及当前教会所面临的困境,他们认为:在讲台侍奉中缺乏时代感,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对于如何牧养在外打工的信徒,也是他们的困惑;还有年老信徒的牧养、初信者的跟进也缺少方法。他们认为永年农村教会对于传道人的供应,自八十年代恢复聚会后就一直没有;该地作为最早开展义工培训事工的地区,多年的传统理念“义工侍奉就不能拿钱,拿钱就得高标准要求”,导致了神学人才的流失。而当地信徒及老一辈牧长,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文化水平和神学素养有限,因此他们至今还有“传道人要工资就是不属灵”的认识;也有一些教会的负责人担心有能力的神学生会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因此不愿招聘神学生。
他们还认为农村信徒信仰素质整体偏低的背后,折射出牧养体系的粗放与缺乏。作为重视义工培训的农村教会,牧者没有注重塑造信徒灵命的远见,聚焦点只是在信徒数量的增长,缺乏质的提升。当时处于百废待兴的处境还可理解,但时至今日教会仍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这就需要反思了。
教会的牧者也曾去外地学习,想借鉴兄弟教会的复兴经验。通过学习他们深刻认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全备化、去人治化的教牧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他们意识到教会需要兴起像撒母耳一样的先知来带领教会;但是从现实来看,农村教会无法保证每一代都能兴起有能力担当复兴大任的撒母耳。面对现实,全备的体系制度就成了重要保障,藉此可以有效推动教会治理走向正规化。他们希望,在当前教会负责人普遍老龄化情况下,能从单个堂点做起,用标杆的力量带动整个教会创新发展。
他们也开始了实践。在疫情结束后,教会同工在当地近40间教会巡回服侍,摒弃了随个人感动预备讲道内容的讲道模式,开始整合讲道主题,从《使徒信经》开始进行主题式系统化的证道,到目前为止已讲完两轮。他们还计划开展主祷文的系列查经学习,藉着证道带领信徒筑牢信仰根基,帮助信徒理清圣经脉络,成为不再糊涂的基督徒。
我们相信,尽管处在曲折中,因为有神的仆人的忠心付出,广阔的农村教会仍会绽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作者为山西一教会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