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汾基督教会

作者: 微尘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6-30 08:18:26
分享与播放

临汾市,古称平阳,又名卧牛城,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依黄河,与陕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有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邻;南与运城市相连。临汾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发祥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887年,英国传教士李修善、德治安来到临汾(时为平阳府),先是租住在鼓楼西的铁佛寺赈灾传道;后来在稍囫囵巷购置一院落,作为临时礼拜和居住之所;后又在何二胡同购置院房,作为礼拜堂和教会学校使用。后信教人数增多,临汾城关及河西涧头、乔家院、西宜、段村、姑射、太明、洪堡和河东的贾村、樊家河、沟上、东芦、韩村、周家庄等村庄信奉基督教的已有几百户之多。

1912年,英国人卫理森在太原殉道。后来,按照家属的意愿,从庚子赔款中拨出一部分资金,在临汾城捐建了一所医院。这所医院由传教士柯维忠负责兴建,取名为善胜医院,其理念源于圣经中“以善胜恶”的教训。医院最初主要主治男科疾病。1920年,医院又建起了女医院,并附设了医学班,培养了一批医务人员。张仰山、张桐斋等著名老医师就是从这里毕业并走上了从医之路。

1937年至1941年,临汾有介牧师等外国牧师,中国牧师有乔知几、潘仰贵等人,执事有刘天选、王子青等人。1938年2月,日军侵占临汾。乔牧师在教会办起了难民救济所,收容了不少信徒和难民。人们原以为到英国所办的内地会教会就能安全,但日军仍会到教会救济所欺凌搜查,时常逮捕中国人。当时教会活动只能在每周五在礼拜堂举行。善胜医院积极义务救治难民伤员,也收容医治了八路军和游击队队员。到1938年日军占领后,教会及医院的客房十之八九被日军强占,最终在1940年被迫停办。

基督徒张桐斋毕业于善胜医院。1930年1月至1937年11月,他回到家乡西宜村,先后创办了“延龄医院”和“民生医院”。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他多次掩护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开展革命活动,使两所医院成为了中共临汾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和地下交通站。1937年,他将民生医院迁至东山苏寨村,并组建了抗日战地医院。在敌机轰炸的危险环境下,他凭借高超的医术夜以继日地救治八路军伤员。1938年2月,他在半山腰为陈赓将军做了手术,医治其腿伤。日军为破坏战地医院,在苏寨村投放了十三枚炸弹,其中一枚落在医院的西窑洞顶上,所幸未爆炸,才避免了伤亡。1940年3月至1945年1月,他在河西吕梁山区的枕头村开办了临汾抗日政府医院,并培养了一大批战地救护人员。后来,他转入地下,开展抗日秘密工作。有一次,国民党警察在局东山清查八路军时,他将谷震、景仙洲等7名共产党干部伪装成病人,全部藏在医院,并机智地与敌人周旋,没有露出丝毫破绽。第二天,他出钱雇了7顶轿子,将他们全部安全送到延安。

在临汾市曲沃县,1938年,加拿大传女教士倪教士在此服侍。当时,日寇侵占了曲沃。倪教士在教会成立了难民所,并在教堂周围墙上插上了英国国旗,以此阻止日寇进入教堂。她先后收容了五六百名难民,大多是幼儿和妇女,保护他们免遭日寇的法西斯蹂躏和欺压。到了当年秋后,南同蒲铁路修通,难民所随之解散,妇女和幼童们纷纷回家。倪教士也离开了曲沃,渡过汾河,前往抗日后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毕业于华北神学院的杨绍唐在曲沃城内后街北头租赁了一所院落,创立了“灵工团”(短期神学专科班)。后来,他又在侯马(今侯马市)宋郭村东门外购地建房,招收了30多名学员,并且持续招生。在这期间,杨绍唐亲自授课,进行灵修教导,与学员们一起研读圣经,共同过团契生活。然而,四年后曲沃沦陷,校舍被日军焚毁,学校被迫停办。

(作者为山西一教会牧者。本文参阅《临汾文史资料》、《曲沃文史资料》,深表谢意。)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