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认识了一位牧者。他给我讲了一个他长期观察的现象:很多人虽然信了主,却从未真正停下来,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完整地讲给别人听。人们活在忙碌中,常常应付聚会、事工、家庭与工作,却很少去回望自己的生命,去梳理那些塑造自己信仰和性格的高山与低谷。
在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很多人提到“分享见证”,便以为就是分享自己的信仰经历、神的恩典和得胜时刻。但我们今天说的“故事”,不完全是见证。故事包含生活中平凡而具体的经历:家庭琐事、挫折与挣扎、人际关系的冲突与和解、日常生活的选择和尝试。它不必刻意强调如何荣耀神,而是完整地呈现生命的脉络和情感起伏。讲故事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理解生命的连贯性、性格的形成、信仰在生活中如何渗透,而不仅仅是展示光鲜的属灵果实。
那位牧者提到自己曾做了一个简单的尝试:在教会聚会后,他会邀请年轻信徒坐下来,给他们准备一壶热茶,花一些时间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讲述生命中的关键时刻:第一次感受到神的呼召、家庭的重担、失望与挫折的经历,乃至信仰路上最深的挣扎。令他惊讶的是,很多人刚开始时局促不安,甚至会红了眼眶,触碰到一些沉重或痛苦的往事,但当分享结束时,几乎所有人都面露轻松与振奋。他们说,从来没有人这样完整地问过自己的故事。
这让我想到,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真的缺少倾听。我们身边的人朝夕相处,却很少真正了解他们的故事。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生活节奏太快:孩子要接送、家务要完成、朋友圈与短视频不断刷新,我们无暇停下,去倾听一个人的生命。另一方面是社交的胆怯:害怕开口被拒绝,害怕触碰别人脆弱的回忆。更简单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已经不习惯,也不敢去讲自己的故事。
在教会里,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许多人害怕谈论自己的挣扎,怕被视作软弱;许多弟兄姐妹忙于服事,却忽略了彼此内心的呼喊。我们教导别人要爱主、读经、祷告,却很少鼓励信徒去整理自己生命的脉络、讲述自己的故事,不仅仅是得胜的见证。可心理学家和行为研究告诉我们,这恰恰是通向自我认知的重要路径。
我记得不久前,在一次国内的短途火车上,我遇到一位基督徒长辈。他坐在我旁边,一开始只是微笑点头。我没有忙着其他事,而是随口问了一句:“您是从哪里来的?”于是,他开始慢慢讲述自己的人生:文革时期经历家庭分离,父亲被批斗,母亲忍受孤独与辛苦,但他们始终靠着祷告和圣经维系信心。成年后,他辗转数地,到城市打工,几十年间见证了教会的成长与困境,也经历了无数生活的起伏。他给我展示的,不只是历史的片段,而是一幅完整的生命图景:他如何在艰难中坚持信仰,如何在失落中依靠神的恩典,如何在陌生环境中重新找到归属感。那些故事让我深切感受到:叙事不仅仅是回忆,它本身就是理解自己、理解信仰、理解他人生活的方式。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区分过两种思维模式:范式式思维和叙事式思维。范式式思维注重分析与逻辑,强调数据、论证和结论;叙事式思维关注个人经验的连贯性与意义,强调故事与生命的脉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范式式思维:工作汇报、会议记录、事工总结……我们习惯了对事实进行分析,却很少停下来聆听个人的生命故事。而叙事式思维,则让我们看见一个人如何成为他自己:他的信念、选择、挣扎与成长。故事能够展示人格的气息,捕捉时间中的变化,描绘生命如何在挑战与恩典中逐渐成型。
在教会中,我常尝试用叙事式思维去与弟兄姐妹交流。我会问:“你是如何第一次体会到神的呼召的?”或者:“在你生命中,哪个人最影响了你的信仰?”这些问题会打开一扇门,让故事流淌。我们听的不只是信息,而是生命的流动,是信仰在具体生活中的实践,是神恩典的足迹。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帮助别人梳理生命,也重塑了自己。每次倾听,每次讲述,都是一次灵性的操练。它提醒我们:信仰不仅是抽象的信条,更是嵌入日常生活的故事;人生的意义,不只是遵守规则,更是理解自己如何在神的引导下走过风雨。
在基督徒的群体里,这种故事化的生活尤为宝贵。我们习惯于看重外在行为的规范,常常忽略内心的叙述与生命的延续。教会中的长辈与年轻人,牧师与信徒,如果能够彼此倾听各自的故事,不仅能建立更深的信任,也能让信仰在生活中显出具体的面貌。信仰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通过故事体现的恩典、坚韧、悔改与盼望。
我们可以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一点:在茶余饭后,向父母问起他们信仰初遇的经历;在事工讨论中,鼓励年轻弟兄姐妹讲述信心受到考验的瞬间;在教会聚会中,主动邀请大家分享生命中的转折。每一次倾听,我们都会像打开一扇窗,看见神在普通生命中的恩典。
有趣的是,当我们学会用故事看待自己,也学会用故事看待他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叙述者,每段经历都是神恩典的见证。我们倾听别人的故事,也是让神的话语和生命在我们心中流动,让喜乐在彼此间传递。
我深信,讲故事是一种属灵的操练。它需要勇气,需要耐心,更需要信任。故事让我们不再孤单,让我们在神的光中看见彼此的真实。生活中无数零散的片段,透过故事汇聚,变成可以承载希望、信念和爱的整体画卷。
所以,我鼓励自己,也鼓励身边的人:去问,去听,去讲。去聆听那些沉默的声音,去珍惜每一次分享的机会。不要害怕脆弱,也不要害怕平凡的生活。每个故事都是神在我们生命中写下的篇章,每段叙述都是信仰在现实中落地的明证。当我们把痛苦、挣扎、喜悦、成长都纳入自己的叙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也才能在彼此的故事里,看到神的引导与祝福。
生活是一条长河,故事是河水中闪烁的光。让我们用心去倾听,用心去讲述,让信仰在故事中流淌,让生命在讲述中完整。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