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姊妹来打听,你们那个相亲活动还能加人吗,”X老师正色,“我们是单身聚会,不是相亲。”
在本堂婚恋事工成长、恋爱、结婚,并投身单身服侍多年的他指出,一些教会或主内机构,为给信徒提供婚恋机会,推出“基督徒相亲”的联谊活动。然而,普遍存在暗示性强、方法粗糙的问题,隐含“投机”心理的属灵危机,实操层面亦会产生矛盾与伤害。
他解释,许多组织者并不了解参加人员的属灵状况和真实背景,仅凭表面信息撮合,容易导致后续关系中的误解、伤害甚至骚扰事件。主办方和信徒实质上都存在一定的“投机”心理——不必深刻分析个体不愿或还未踏入婚姻的原因,将其简单归咎于没有遇见对的人,于是将希望寄托在联谊活动里——万一,碰上了呢?
这也是现代社会快餐文化侵入教会生活的表现之一。X老师指出,社会节奏加快,人们期待在短时间内建立关系甚至闪婚。然而,婚姻是极其严肃的盟约,建立在仓促和幻想之上的结合往往难以承受现实中的张力与挑战。因此,教会教导单身弟兄姊妹,当提倡深度的彼此认识,而非快速的情感投入。
以属灵成长为目标的单身聚会
X老师所带领的单身事工从不举办相亲活动。该堂位于华东某中心城市,十几年前,在城市化浪潮中迎来各地年轻人,加之教会间交流学习渠道畅通,在领袖支持、一位老师的专业加持下,开启婚恋事工。最初是为几对即将举办婚礼的弟兄姊妹开设婚前课程,随后一步步开展单身聚会、婚前辅导、夫妻营、夫妻聚会四大板块,旨在让基督徒的婚姻成为时代见证。团队相信,婚恋不应以人造的平台或人为安排为出发点。真正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应当是在个人等候神、建立与神的关系、明白何为“爱人”之后,自主且慎重地进入婚姻。属灵生命的成熟,是寻找配偶前的重要基础。
至今,该堂针对单身的服侍已举办超过二十多届,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已经具备较成熟的体系,在单身信徒关怀教导方面拥有明确目的和完整流程。
X老师在该堂婚恋事工的服侍里进入婚姻,如今成为单身聚会的骨干同工。他解释,单身聚会以集中几天的营会形式展开,这绝非信徒误解的相亲活动,而是以属灵牧养和灵修成长为核心,为要引导单身信徒在信仰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婚姻观。
X老师介绍,每期聚会旨在实现三重目标:“认识神、认识自己、认识彼此。”三者构成聚会整体设计的逻辑主线,其中又以前两者为重。
“认识神”是营会首要目标。“在进入恋爱之前,先好好跟神谈一场恋爱。先学会爱神,才知道怎么爱身边那个不可爱的人。”活动分为早灵修和信息分享两部分。每早晨以学习圣经开始,贯彻以圣经为基础的原则。主要信息以讲座形式展开,除了圣经式婚恋观、人生观之外,还需特别分享如何理解成功与财富等主流社会价值观。
他解释,此类信息在主日崇拜中难以详细与系列展开,听众信仰阶段不同,大堂讲解容易引发部分信徒的对抗心理,而单身聚会则是一个合适又必须涉及该主题的场合,要为学员建立对待金钱与成功等问题的属神视角和批判性思维。
认识神的基础上,单身弟兄姊妹要认识自己。X老师认为,单身阶段在整个人生中所占时间不长,但却是构建人生走向的关键时期。
今年参加成员以95后和00后为主,同工考虑这代人的特征制定内容。形式上包括MBTI等性格测试和心理测试,“向左右向右走”的情境选择辩论活动等。让参加者从心理学和信仰两个维度理解“自我”。一方面关注原生家庭、行为方式、性格结构等,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在世俗文化与信仰真理之间辨别和选择,发现自己深层次的价值观。
但对于认识自己的课题,X老师感慨,“最好的方式是进入婚姻。”在真实的夫妻相处中,人们会不断刷新对自我的看见,原来我是这么一个人。
至于“认识彼此”,X老师说明,“聚会客观上确实会提供一个彼此认识、了解的平台。”在十几年的事工实践中,不乏结出正果的弟兄姊妹,但也出现过问题。有人因属灵成长而彼此吸引,进而交往,这是自然发生的“副产品”,但若将交友作为主要动机参与此类活动,则容易产生情感依赖、误判或受伤。因此同工在聚会前会明确强调,要保持警惕,保持圣洁交往。
他解释,通过聚会中的小组分享、生命故事敞开等环节,参与者彼此了解,其目的在于形成同行关系。且这种对彼此的看见,相比异性,更强调同性之间建立属灵同伴。尤其不善表达的弟兄,会在分享中发现原来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困扰。最终为要培养健康的团契关系。
除圣洁交往的原则外,X老师强调,单身聚会要注意保护隐私,“所有发生在山上的事都留在山上”,弟兄姊妹们的信息、分享都严格限制在聚会期间,决不外传。
服侍对象信仰情况复杂,单身事工需更加慎重
近些年单身聚会参加人员的信仰层次、经历特征和参会目的较前几年都更为复杂,这反映了教会群体中年轻一代的现状,也是X老师认为各地教会对待单身事工尤其所谓联谊活动应当慎重的原因之一。
他发现,早期参加者多是所谓“根正苗红”的信二代,从小在教会长大,信仰基础扎实,成长到一定年龄,面对婚恋问题时,会自然寻求教会的引导,追求以结婚为目的的关系,来参加单身聚会。
但近几年越来越多参加者是“半路出家”的信徒,信仰时间通常在一到四年之间,或者只是家人信仰而自己却懵懵懂懂。他们对信仰和圣经的了解有限,来参加单身聚会,并非主动寻求婚恋指导,更多是受到了教会氛围、肢体邀请或同伴推荐,才被动参与。另有一部分人是在婚恋失败或情感挫折后产生困惑,希望从教会中寻求一些新视角或可能的道路。
X老师表示,这种转变说明教会福传事工有所发展,慕道友归信单身比例在增加,但也暴露出服侍人员对单身信徒成长背景、家庭环境、性格特质的不熟悉,这种陌生感和他们“被动参与”的氛围,令服侍难度进一步升级。
随着群体构成转变,X老师指出,发生变化的还有成员强调自我的心理特质,和彼此间没有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让圣经式婚恋引导难以深入他们的内心。他直言,“能明显看出来,参加者在听老师分享主内人生观、价值观时,不都能接受。”
教会面临以上这些寻求婚恋的单身群体,若贸然举办相亲活动,美其名曰为信徒扩大交友恋爱的可能性,其风险却可想而知。
成熟的属灵生命为家庭稳固提供答案
X老师进一步从婚后相处的实际出发,强调找对象投机心理的弊端,以及为何一定要有成熟的属灵生命。
该堂婚姻辅导事工成员均来自教会内部认证同工,有一定年限的婚姻经验,最长婚龄34年,最短9年,具有较强的实践基础和辅导经历。团队要求同工一定具备专业培训,尽管每位成员接受培训的深度不尽相同,但都曾参与过相关学习。早期曾学习台湾婚辅课程,亦会邀请外地讲员进行教学交流。此后研发自主课程,在内容上贴近本地信徒的实际需要。
这些专业人士看见,婚姻破裂大多因为矛盾不可调和,而矛盾不可调和的原因是标准不一,以自己的判断为标准。成熟或者追求生命成熟的基督徒夫妻双方,愿意共同降服于神的主权之下,接受圣经的教导与调整。这种“共同标准”的存在使家庭矛盾可以被调和,而非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僵局。
其次,基督徒将婚姻视作盟约,而非契约。契约意味着可以撕毁,有退路,但盟约没有退路。“当人发现没有退路,才会无可奈何直面问题、主动寻求改变,最后发现只能修剪自己,让自己改变,这样才走向彼此包容、成长。”X老师指出,相反,若把婚姻看作合作关系,只要对方“未履约”,自己就有权解约,婚姻关系便非常脆弱。若婚前就为自己预设了退路,一遇到挑战,人就很自然地选择“撤退”。
可见,没有成熟的信仰生命,即使进入婚姻也将面临难题。X老师提醒,教会在这其中要谨慎行事,不鼓励仓促促成关系,也不能代替个人在神面前的寻求与等候,乃要致力于装备信徒属灵成熟,迎接婚姻这一神圣呼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