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族,他们建立的大辽王朝为10-11世纪期间,东亚地区强大的国家。而如今在俄罗斯等国中,仍以“契丹” 称呼中国,足见其巨大影响力。而辽代帝王陵的重现天日,则是与比利时神父分不开的。
闵宣化(Jos. Mullie)于1886年出生在比利时的西弗兰德省,17岁那年他加入了圣母圣心会。该组织是比利时神父南怀义建立的。旨在向中国宣教,等得到了罗马教廷许可,负责中国蒙古地区的教务。从1665年开始,共有700多位圣母圣心会传教士来到中国。
他们主要在华北、西北地区活动,除宣教事工外,还开办学校、举行各种慈善活动。当然他们继承了耶稣会士文明互鉴,从事汉学研究的传统。不少传教士都学贯中西,在研究、介绍中国文化上颇有成果,为中国历史研究以及文化西传做出巨大贡献。
闵宣化于1909年来到中国,在东蒙地区的林西教会担任神父。他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刻苦学习中文,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成为一位汉学家。
1920年春,林西的人们纷纷传说,有人在山里挖到了宝贝。闵宣化听到消息后,立刻感觉附近一定有古墓的存在。于是就前往山里考察。他发现这里有三处陵寝遭到了盗墓贼的光顾。而他从散落的古钱上“至道”、“祥符”、“太平”、“天圣”、“嘉祐”等字样判断,这些都是辽朝的年号。
此后闵宣化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这些陵寝的规模非同一般,他指出:“陵地有三,在山坂之上,为山涧所分。三陵中以中陵为广大,其地有白石柱础,黄绿色大瓦,同色屋顶之鸱尾,皆足以证实其地即为辽时之陵殿。坂下有土丘及残毁材料,明示昔日此地建有三门。自此门至陵殿,有一直到。殿建于高阶之上,掘地二三公尺,阶石尚存。此石为人工所置,其迹显然。阶殿废址之东西,亦有废殿之迹,阶殿之后有墓。”从而证明了其为辽代的帝王陵。
于是闵宣化将考古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来,撰写了《《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发给了法国的《通报》期刊。而主编伯希和也是位著名汉学家,他看到闵宣化的著作后非常兴奋,立刻将其刊载上杂志上。
文章立刻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让这个消失了700余年的契丹王朝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而此后不少中国学者延续闵宣化的工作,对辽代帝王陵进行了深入挖掘、研究,从而丰富了中国辽代历史的研究。
延伸阅读:《比利时来华圣母圣心会及其荷语汉学家闵宣化(1886-1976)研究》
作者精通荷兰文与中文,利用丰富的中西文史料,在本书上篇研究了圣母圣心会从创会到来华的曲折经历,揭示其在中比交流上的贡献,于下篇梳理了闵宣化在华传教生涯及其汉语语言学研究,总结他在荷语汉学史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