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最早是如何挖掘的?离不开这位传教士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3-12 07:09:27
分享与播放

位于四川广汉地区的三星堆遗址,以其精美、奇异的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面具、金面罩、金杖、象牙等出土文物,而享誉世界,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化的瑰宝。而最早对三星堆进行挖掘研究的,是一位叫葛维汉的国际友人与考古学者。那么他在华都有哪些传奇见证呢?

1884年,葛维汉出生于美国的阿肯色州,曾在芝加哥大学与哈佛大学深造,在考古学、人类学等领域颇有造诣。他出于对信仰的热忱加入海外差会,于1911年作为传教士来到了中国。两年后他抵达四川,在此从事宣教与学术研究长达35年。

华西协合大学建立后,葛维汉成为学校博物馆的馆长,并从事人类学与考古学的教育。1929年,一位叫燕道诚的农民偶然发现了一块玉器,从而揭开了三星堆遗址的面纱。

葛维汉知道这个消息后感到十分兴奋,于是在1934年3月,带领中外专家,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挖掘,并把出土玉器放入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今天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

1936年,葛维汉根据三星堆的考古工作,在经过整理与研究后,写下了《汉州发掘简报》这份考古报告,并在《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会志》第6卷上公开发表。他大胆而科学地将这批出土文物所代表的古蜀文明命名为“广汉文化”,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三星堆的学术就此建立。

葛维汉的考古工作让充满神秘的古蜀文明为世人所知,人们无不惊叹中华文明的多元、古老与辉煌,丰富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认知的广度与深度。因此葛维汉对三星堆的挖掘,促进了中国文明探源工作,具有历史性贡献。

在考古学领域,葛维汉除了挖掘三星堆外,还对巴蜀地区的僰人悬棺进行了最早研究。他在几年时间里穿梭于崇山峻岭,实地考察悬棺材质与位置。为后人研究、了解这一神秘葬俗,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而对人类学颇有造诣的葛维汉,也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羌族、苗族、藏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进行了深入研究,让人们得以了解他们的历史、习俗、宗教、民歌、传说、语言和生活环境等等方面,对于新中国的民族研究乃至民族管理提供了宝贵资料与借鉴。

可是由于抗战的爆发,中国西南部成为大后方,繁重的事务让葛维汉放下了研究工作。可他仍在抗战时为中国做贡献。比如国民政府为了获得美援,只好以熊猫作为国礼交换。而葛维汉不顾重病,从汶川找到两只熊猫,让它们作为特殊的外交使节来到美国。

1948年,葛维汉结束了在华的工作回到了美国,并于1962年安息。 

延伸阅读:《葛维汉在华西》

全书以简洁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记录了葛维汉出身贫困家庭,历经贫苦童年、艰辛求学的过程,以及他从1911年到1948年在中国的生活、工作,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葛维汉从童年、青年到壮年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参与三星堆考古发掘等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值得关注的是,葛维汉在中国三十多年的经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从辛亥革命到1948年的历史,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