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时期,教会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而在西南地区,华西协和大学是该地教育界的翘楚之一。
华西协和大学的创办,离不开一位叫毕启的传教士。他于1867年生于英国吉尔菲尔德市一个的商人家庭,6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后来家道中落,被迫辍学,但他凭着好学精神,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最终进入大学深造。
1899年毕业于惠斯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同年被美以美会派往中国宣教。1903年毕启来到四川(含重庆)宣教,他非常注重宣教与教育相结合,“要用基督化教育,感化四川人民”。来到巴蜀不久,就相继接手、开办了重庆求精中学、成都华美中学、成都华英中学等学校。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后,新式学堂大兴。很多宣教士纷纷投入到创办的学堂的浪潮。是年,毕启与甘来德(HzrryL.Canright)等美以美会同工联合公谊会、英美会、浸礼会、圣公会等英、美、加三国五个差会的宣教士商谈办学事宜。
他们一致认为:“除非他们联合起来形成力量,与政府的标准一致,并且以值得赞扬的基督教运动的方式进行工作,”于是他们决定联合在成都创办一所大学。1910年3月11日,毕启等五个差会的宣教士在成都的华西坝,创办了华西协和大学。1913年开学后,毕启成为首任校长。
在毕启的主政下,华西协和大学的组织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计划、教育管理等都采用了当时英美较为先进的水平。教员大多来自英、美、加三国,教育以西学、神学为重,同时兼顾国学。学校从最初的文、理两科发展到拥有文、理、医、牙四个学院以及众多专业设置的综合大学,主要有哲学、英文、中文、历史、经济学、物理、化学、生物、解剖学、农艺、医学、牙科等学科。尤其在医学上,华西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培养了很多医学人才。
学校的组织管理按“协和”的原则,仿照牛津、剑桥大学的体制,实行“学舍制”,即每个差会建立和资助自己的学院,管理自己的资金和设备。学校则提出教学大纲,制定录取、考试标准,使集中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这个创造性的体制既解决了各教会提供资金、设备和相互的协调工作,也反映了现代大学的特点,保证了学校在育才方面拥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
1924年9月7日,华西迎来了第一批八名女学生,成为四川女子高等教育的开端,也率先在中国西部高校实现男女合校。学校从1914到1949年期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682人,硕士研究生16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592人,硕士学位6人。
1930年,随着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开展。毕启辞去校长职务,由中国人张凌高接任,华西开始了新的篇章。而在抗战爆发后,沦陷区许多大学被迫停办,而迁往大后方。此时华西协和大学敞开校门,迎接金陵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等教会大学入驻。形成了五校联合办学的格局。在抗战的艰苦时期,华西坝为中国保留了文脉,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接管华西协合大学,将其更名为华西大学。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华西大学更名为四川医学院。并在1985年建立了华西医科大学。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