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的世界,七成以上的地方被海洋所覆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阻碍了全球化的到来。可尽管如此,古人仍通过各种海上活动,实现了彼此交流与文明互鉴。
人类自从在全球扩展后,海洋就成为人们重要的交通要道。现在太平洋上的波利尼亚西先民,就是驾驶着舟船来到了太平洋各个岛屿上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太平洋岛民文化。
而在太平洋西岸,中国虽然大部分疆域在内地,可也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古人很早就从事了海洋活动。在汉朝的时候,中国船就与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建立了密切联系。而到了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黄金水道。郑和下西洋更是把中国古代海上活动推向了高峰。
同一时期的印度洋同样也是繁忙的地区,阿拉伯、波斯、印度、东非等地,都通过海洋建立了密切关系,促进了这一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一千零一夜》中水手辛巴达的故事,就反映了这一时期,印度洋的繁荣的场景。
欧洲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通过地中海与埃及、巴比伦、波斯、希伯来等文明建立了密切联系。许多东方的文化就此传入了西方。在与当地文化互鉴后,形成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尤其是在罗马帝国早期,东方的基督教会使徒,通过地中海的便利条件,将福音传播到了西方。使徒保罗的多次西行,都是走着地中海的水道,把福音的种子撒下了希腊地区以及亚平宁半岛。可见教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海洋关系密切。
15世纪末,哥伦布通过远航发现了新大陆,从而把人类带入了全球化时代。来自美洲的番薯、玉米、辣椒等等作物通过海洋运输前往世界各地。这些作物同样通过海外贸易进入到了中国。不仅让中国在18世纪实现了人口大爆炸,同时也丰富了中华美食文化。
而中西文明互鉴同样少不了海洋的作用。从明末的利玛窦到近代的马礼逊,许多传教士都是通过海路来到中国的。他们除了传播福音,更把西方的科技、文化传入中国,更把我们传统文明的精华介绍到了西方。上演了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美好佳话。
当然海洋在带给人类文明互鉴的同时,也伴随着血腥的历史。人类在海洋上爆发的战争可谓数不胜数,而中国近代的屈辱也是从海上开始的。此外罪恶的奴隶贸易,也是通过大西洋运输到美洲的。可见海洋对于人类文明是多元且复杂的。
延伸阅读:《无垠之海》
在人类社会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海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远途贸易和交流的主要途径。这部鸿篇巨制追踪了人类在世界各大洋周边以及跨大洋的旅行与交流互动的历史,详细阐述了人类与大洋从最早一批航海者的时代一直到今天的关系。
大卫·阿布拉菲亚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叙述了商人、探险家、海盗、制图师和旅者等群体如何通过海洋追寻香料、黄金、象牙、奴隶、可定居的新土地和关于远方的知识。他跳出欧洲中心主义的窠臼,强调来自其他大洲的航海者发挥的作用;同时展示了海上网络如何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构成覆盖全球的联系网络。这是一部恢宏的史诗,而且采用了令人振奋的新视角——从无垠大洋的角度审视人类历史。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