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些年轻人接触时,笔者能够感受到他们心中有一种疲惫和困惑的感觉,有的人甚至可以形容为被疲惫和困惑所占据。他们常常感到自己的人生只不过是在一个高速传送带上,身不由己地被推着往前走。社会、身边的家人设定了无数的目标: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拥有高薪、结婚生子……这些“必须做”的清单让他们感到很绝望,人们没有自由,没有意义。哪怕呼吸,都是沉重的。
有时笔者会问他们,难道你就没有梦想吗?你想做什么呢?你也可以做一些你喜欢的事情呀?然而,许多人的真实情况是,他会抱怨自己没有梦想,抱怨世界限制了他的选择。抱怨生活不过是一场场重复的、毫无新意的仪式。
针对这类人群时,有人会用圣经中宏大的主题,基督的大使命进行劝勉:人生要有目标,人生要有使命。如果直接这样操作,他们说没有梦想,就以长辈/过来人的口吻灌输一个梦想,那么和他们感受到其他那些推着他们往前走的做法又有何区别?
0、问题的背后
用0作为这个段落的序号,是希望我们在服事年轻人时,不要急于去做点什么。先好好地思考他们这些表现背后的真实状况为何。盲目地说教、针对表面问题的“标准答案”正在加剧“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鸿沟。
他们有上述的感受,其实并不简单是没有梦想。他们其实也渴望意义,只是找不到意义。为何会找不到意义?说明他们心中或许有对现实与理想的挣扎。他们渴望自由,却被困在比较和焦虑的牢笼里,被各种“必须“推着,缺少被尊重。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个最根本的真理:他们是人,不是程序、不是我们的服事业绩。他们是按照神的形象被造的人,有神的形象在他们身上。这些形象可以让每个人为之而赞叹,归荣耀与神。但同时,他们也会因为世界的罪以及个人的罪,在一些方面被蒙蔽,亏缺了神的荣耀。
我们首先要做的,更多是接纳,让他们能感受到:我不是孤单一人。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关系中,我们才能知晓他们表面之下的问题根源。治标不治本,很可能让他们感受到又一种限制,在信仰中也没有希望……
1. 承认他们的痛苦,设定人生迷航中的安慰目标
我们需要认识到他们所感受到的“无意义感”,并非他们个人独有的失败,而是这个时代的共同写照。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到足以令人窒息,精神却极度贫瘠的时代。这种贫瘠并不是说这个时代毫无思想,而是这个时代有太多思想、太多价值,而每个思想价值都是一种在流量中被包装起来的幻觉,和真实的现实有些联系却又不能真正解决现实的问题。比如,年轻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圈子,动漫的、游戏的、桌游的……这些圈子并不是简单的娱乐活动,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感到放松、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和价值。但同时,这些圈子是有限的,当离开圈子时,现实的无力感依然接踵而来。并且这些圈子,随着“资本”对内容的更新投放,会不断地改变,不断地产生新的“意义”。当这些世俗的、短暂的标准成为衡量生命的唯一尺子时,任何未能达标的人都会感到自己被抛弃,而即便达标的人,也会因其短暂性而陷入更大的虚空。并不是说这些圈子就一无是处,他们可以成为生活的润滑剂,但不是解药。
有的教会简单粗暴地干涉或禁止人们参与这些圈子,其实也会破坏作为一个人的正常社交需要。教会禁止了这些之后,有没有提供更好的社交活动,人们只会更加痛苦,甚至对教会产生负面评价。而有的教会,在这些圈子中以圣经文化替代“资本”的意义,不失为一种帮助人们的办法。
他们所说的“没有梦想”,也许不是真的没有,而是他们灵魂深处在拒绝接受世俗定义的、那种宏大且僵硬的、必须证明自己价值的梦想。或许他们自己都没发现,他们的心其实在渴求一种更深沉、更永恒的安息和定居。正如我们一样,当我们初信之时,我们也会迷茫,也会觉得很多东西不好,但是又不知道哪里不好。
我们或许很容易想到那位真正的安慰者。我们的经历或许很容易联想到《哥林多后书》,我们的主是“赐各样安慰的神”(林后1:3)。祂不是在批评我们的软弱,而是在等待我们将所有的挣扎和迷茫卸下来。但是,他们或许没有如我们过去挣扎的经历,我们并不能直接把结果给与他们,也不能直接要求他们去经历我们的挣扎。直接给予就成了另一种强迫,他们需要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可以成为陪伴、安慰的角色,就像神在我们身上所做成的那些忍耐。
我们需要理解他们被世界推着走的感受。我们知道耶稣也曾走过一条不被世界理解的道路。我们要相信,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们从我们的一切所作所为上看到神,而不是我们自己。我们需要忍耐,我们的目标是安慰,这种安慰必须是在神哪里。因为只有在祂那里,所有人、我们和他们的痛苦、眼泪、每一次叹息,都能被承载和接纳。
2. 挑战:意义的根基是什么,它不能建立在短暂事物上
在有了对背后原因的认识,有了彼此信任的关系,有了行动目标之后。我们或许才能成为神使用的管道,才能开始真正影响或帮助他们。
为什么人们如此容易感到“被推着走”?
一方面,我们所处的社会的确是有顶层设计,在价值观念上,通过经济政策、财富的分配是有导向的。所以许多人会感到有推手、许多问题的解决办法好像就是金钱,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而过去的一些教会教导,只是简单地否定金钱,或者视金钱为中立的事物,这并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
同时,当金钱与我们的基本生活所需、个人成长(价值)所需高度绑定时,人们其实需要在金钱上更有智慧。首先,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生活,每个人都需要挣钱,付出/提供各种商品(服务、劳动、情绪价值……);同时需要警惕金钱获取、使用循环背后的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因为一些人错误地将自己人生的意义锚定在了会移动、会消逝的根基上:
1. 成就的沙滩: 意义如果建立在成绩、职位、财富这些短暂的成就上,那么一旦失去或停滞,我们就会彻底崩塌。于而这些东西又如此脆弱,自然会让人忧心忡忡,疲于奔命。而这些成就,或许本身有个人从小期望的原因,也可能是源于比较。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和区分这些目标如何对生活需要的满足,以及包含着怎样的对个人价值的定义。当来自于世界、父母的压力时,他们是想要我们有生活的保障,还是想要我们被其中的价值所定义?或许二者皆有,那么是否必须要接受这些定义,而不仅是满足生活的需要?这样,或许能让人少一些被“限制”的感受,有更好的生活。
2. 比较的陷阱: 意义如果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上,永远跑不赢这个无止境的赛道。世界会不断地创造新的产品、新的观念,让人不断地去追求新的“意义”。要想在此获得安全感,人只有不断地努力。有时教会也会错误地安慰他们说:你虽然很糟糕,但是你看还有人比你更差,你应该感谢神。这会给人带来非常严重恶果,让人不断地在信仰中比较来获得安全感,而非真正地建基在基督的恩典上。
3. 未来的焦虑: 有的人或许会转向寻求一个完美的未来目标上,一个让人生成功的事情。意义如果只寄托在遥远的、不可控的未来上,就会错过每一个当下与神相遇的机会。未来的目标固然重要、美好,但是没有今天的过程和努力,未来的目标就是雾中月水中花。如果即想要安逸、轻松的工作,又想要生活过得体面,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
圣经挑战人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罗12:2)。这份无意义感正是圣灵在敲打每个人,邀请我们将意义的根基从沙滩转移到磐石之上——那就是上帝永恒的旨意和祂对你的爱。我们或许有了这样的认识,但是神的旨意、神的爱,如果一个人没能有经历去体会或认识的话,也很难明白,也就不会觉得神是人生的根基。于是,即使我们知道什么是挑战,也需要明白这种挑战并不能简单粗暴地直接使用。认识神与更新人,总是一个相伴而行的事情。如果只是挑战他们,他们又没有建立牢固的根基,只会令人更加迷茫,甚至在多重伤害下变得“习得性无助”。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重庆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