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在的教会,主日礼拜结束后,主持礼拜的同工都会提醒会众:“如果今天有慕道朋友,或者新来的弟兄姐妹,可以在礼拜结束后留下来,参加我们的咨询或交流。”虽然不同教会有不同的称呼,目的其实都一样,就是帮助慕道友对信仰有进一步的认识,一步步引导他们认识神。
这样的做法,我觉得很宝贵,因为它在传递出一个信号,教会关心的是羊群的需要。我曾经去过一些教会,也看到过类似的安排。每次见到,我心里都会生出感动,因为这表明教会真的对灵魂有负担。
慕迪的“会后聚会”
我最近在读布道家慕迪的传记的时候,发现他正是这一做法的“首创者”。在1871年芝加哥大火前不久,慕迪曾主持过一场聚会。在讲道结束时,他对会众说:“你们回去好好想一想,自己要如何对待基督。”他以为这是负责任的做法,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可谁料,那一夜的大火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他再也没有机会与那群人相见。这件事成了他一生的痛。他后来常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之一。
从那以后,慕迪立下心志,绝不能让人仅仅带着模糊的思考回家,他在讲道之后立即设立“会后聚会”,与那些心中受触动的人面对面交流,鼓励他们立刻作出回应。这样的聚会,成为他事工中非常独特、也最具果效的部分。他说:“个人接触至关重要。没有人能数得清,有多少灵魂是因为讲道之后缺乏个人跟进而失落的。”慕迪敏锐地意识到,很多人并不会在听完一篇讲道时就立刻信主,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空间,一个可以提出问题、得到解答、被陪伴祷告的时刻。在这种会后的交流中,许多人真正跨出了信仰的第一步。
这让我想起中国俗话说的:“临门一脚最难。”一场讲道,可能让人心被触动,但若没有会后的进一步牧养,那股感动就容易被生活的喧嚣冲散。
圣经里的“会后时刻”
有人或许觉得,会后聚会是一种现代创新,其实不然。圣经里有这种“讲道后追问”的场景。当施洗约翰在旷野呼喊的时候,就有人站出来提问:“我们当作什么呢?”(路3:10)彼得在五旬节讲道的时候,会众听得扎心,于是追问:“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徒2:37)耶稣自己在教导门徒比喻之后,也会停下来问一句:“这一切你们都明白了吗?”(太13:51)
可见,允许会众发问、给予回应,是圣经里一贯的做法。真理不是灌输,是需要在对话中被明白。若没有“会后”的解释与交流,许多人听见道,却未必能理解和应用。
腓利在旷野遇见埃提阿伯的太监,就是个鲜活的例子。太监大声朗读以赛亚书,却不明白。腓利走上前问:“你所念的,你明白吗?”这就是一种“会后”的关怀,没等太监主动来找,他主动走近,陪他一起解开疑问。最终,那位太监在路旁水里受洗,满心欢喜地回去了。会后聚会并非可有可无,这是圣经真理实际运作的延伸。
为何它在今天更不可或缺?
在现代社会,主日讲道常常成为教会聚会核心的环节。现实的情况是,许多慕道友听完讲道,心里可能还停留在“半信半疑”之间。他们心中有问题,却不好意思当场举手。有的甚至还被“面子”牵绊,不愿意显得自己不懂。结果,带着满腹疑惑离开,过了几天,那份心动就慢慢淡了。这个时候,会后聚会正好提供了一个缓冲带。在这里,没有讲台与座位的距离感,大家可以面对面的谈心。这样的氛围,能让慕道友安心提问,也能让服事者更有针对性地分享。
重要的是,会后聚会能把群体牧养转化为个别关怀。大堂里的讲道,无法顾及每一个人独特的背景。会后的小范围交流,就能照顾到个人差异。就像耶稣对尼哥底母的谈话和对井边妇人的谈话完全不同。耶稣因人施教,结果二人都被带到真理面前。
在我自己身上,这一点有特别深的印象。当年我还是学生,受到无神论思潮影响,心里充满质疑。每周在学校附近的团契聚会,牧者都耐心讲解圣经。最让我受益的,其实不是主日那四五十分钟的讲道,是会后留下来的谈话。我们常常一群人围着牧者,七嘴八舌地提问,有时甚至故意“抬杠”。牧者愿意花时间,一一回应。这些会后时间,神一点点打开我的心,让我从怀疑走向渴慕。可以说,如果没有那些会后聚会,我可能很难在学生时代真正认识基督。
会后聚会的挑战与误解
当然,不是每个教会都重视这一点。有些地方认为,讲道已经够清楚了,没必要再多此一举。有些人觉得,这会让礼拜拖得太久,弟兄姐妹各有各的生活,很难坚持。也会有人担心,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会出现“回答不出来”的尴尬。
慕迪也曾遇到类似的反对。他坦言,会后聚会不是创新,是恢复圣经里原有的模式。事实上,它是讲道信息的有力补充。讲台的信息如同播下种子,会后的谈话、咨询,就像是给种子浇水、施肥。没有后续的跟进,种子可能就干枯了。至于回答不出来的担忧,也是提醒我们要更扎实地装备自己。与慕道者谈话时,不要光凭个人经验,而要让对方亲自读圣经经文。因为人的见证可能各不相同,神的话语才是共同的根基。
写到这里,我心里特别感恩。因为当我回望自己的信仰之路,真正让我扎根的,是一次次会后与牧者的对话。那时的我,就像一块硬土,被生活和思想压得僵硬板结。而在会后的时间,有人却愿意坐下来,不厌其烦地解答、倾听、陪伴。那些时刻,成为神亲自耕耘我心田的过程。
主日的会后聚会,也许只是短短半小时、一小时,却有可能决定一个人永恒的归宿。慕迪从芝加哥大火的痛中明白了这一点,圣经里的门徒们也用生命实践了这一点。今天的我们,若真看重灵魂,就不能轻忽这个环节。在这些时刻,福音的种子才可能真正开始发芽、生根。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