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月,我和朋友无意中参加了华东某教会周四晚上的青年崇拜,年轻人之间自在坦诚的交流让我印象深刻。
当天,团契负责人L传道围绕马太福音5章,讲述团契年度主题“多走一里路”,教导在场的年轻人,新的一年在饶恕、忍耐、谦让、怜悯上多走一里路。之后大家进入小组分享,十个人左右为一组,分散不同的房间围绕讲道主题开始分享。
作为第一次来的新人,在小组却毫无违和感。有人拿来零食,大家围桌而坐,开始分享:有的姐妹分享自己和有过度控制欲的母亲相处的艰难,母亲过度关心和控制,因此有时候为了避免让其担心而撒谎,却又困惑这样是否违背了不可说谎的诫命;有的弟兄分享自己在职场上的挑战,如何平衡职场加班和聚会;有人分享自己的一个朋友是基督徒,嫁的丈夫却深陷赌博,并且屡教不改,朋友及家人却认为要持守不可离婚的教导,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大家在这里分享彼此的艰难和困惑,彼此代祷,彼此劝勉。疑问可能暂时没有答案,信心和爱心却在其中不断成长。
时隔一年半,笔者再次联系到了L传道,围绕如何带领和牧养年轻人这个话题进行了分享和交流,以下是具体内容:
福音时报: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带领青年团契的?目前青年团契的聚会情况如何?
L传道:本人侍奉的教会位于华东某城区,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聚会人数一千多信徒,年轻人大约三百多人,目前参加团契的有一百多人。本人2010年开始在本堂侍奉,当时参加教会青年团契的年轻人三十多人,主要是以查经的形式。现在青年团契是放在周四晚上七点至九点半,以小组模式、人人参与的原则,藉着开展各类活动、专题讲座、见证分享、系统查经、研学走访等形式,丰富弟兄姐妹的生命信仰,建立关系、互助成长、为主发光。
团契每年会设定团契异象,每月也有专题分享。例如第一周:安排信仰访谈,邀请社会各界知名基督徒,分享自己的信仰见证、人生经历、生命追求。以此鼓励年轻人爱主且活出美好见证。第二周:敬拜讲道,主要分享职场与信仰、价值观等专题。第三周:一起敬拜,然后分组有组长带领组员学习系统课程,最后一起讨论结束。第四周:外请讲员,结合自己的侍奉经历,鼓励青年弟兄姐妹看着侍奉,参与侍奉。第五周是团契或小组生日会,一起见证主恩、分享主爱。
目前团契一共有12个小组,参与侍奉的组长、副组长26人,5位核心同工、18位参与敬拜团、6位参与图书室侍奉,4位参加主日招待。团契18位弟兄姐妹参与参加教会钢琴班培训,16位参加手语培训班、14位参加婚前辅导培训、组长副组长26人参加教会安排的基督生平培训。平时,每小组轮流每周四晚上的主领、接待、打扫卫生侍奉。每小组也会轮流策划生日会、毅行活动等。
除了周四聚会,团契成员也会在其它时间组织不同的活动,比如妈妈分享会;有大约10位全职妈妈组成;小区年轻人读书会,大约15人左右参加;创业避险小组学习,大约10人左右主要是有团契青年创业基督徒组成。此外,团契还鼓励组长带头开展家庭祭坛崇拜,带领家人一起成长。
福音时报:我们青年团契的内容还是很丰富的,不过我看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年轻人还没有加入团契,这个原因有哪些呢?我们有想过采取哪些方式对这部分人进行更多牧养吗?
L传道:一些年轻人没有参加到团契中来,在我看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现在年轻人本身工作比较忙,压力比较大;另外一个年轻人本身变动也比较多,移动性比较强;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教会对他们的关怀也不够,这个也是事实。
目前我们在做的,一方面是藉着讲台的宣讲,鼓励他们能够委身教会委身小组委身团契。另外就是通过一些活动来吸引年轻人,比如义卖以及各类培训。另外就是动员青年团契的人去关心他们,邻近的人能够互相有一些吃饭和团契的时间。
除了妈妈分享会,我们马上要做另一个读书会,我们会读两本书,一本是《如何建立幸福家庭》,然后还有一本是《如何教养你的儿女》。因为这两个都是年轻人比较关心比较棘手的问题,所以我们想请相对专业的这方面领域的老师来讲。这样可能会有年轻人过来参加,我们有机会可以认识,这样可以逐步建立关系,之后可以一步步进入团契。
教会举行的活动是很多的,目标就是为年轻人提供丰富充足的信仰生活,因为虽然年轻人都很忙,但其实他们也是很有精力的,也需要工作之外的娱乐和活动。我们的目标就是,只要年轻人有时间、有需要,教会就有相关的活动可以参加。
福音时报:如何吸引并且留下年轻人?现在有些教会很注重敬拜赞美,希望以此吸引年轻人,您怎么看?
L传道:敬拜应该不是最重要的,小组的凝聚力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的建立应该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个年轻人本身是追求的,那么他也不那么在意具体的环境。如果他是不太追求的,真理上没有多少根基,如果想透过敬拜,可能也只是一时给他带来的火。
敬拜初期可能会吸引年轻人,但走到后面,其实最重要的是关系,比如说组长跟组员的关系比较好,或者是跟我的关系都比较好,就更容易留下来。我家就住在教堂,平时差不多都是开着门,他们如果下班晚了没有饭吃,直接到我家他们自己烧饭,或者有饭的话,那就直接吃一点剩饭。他们跟我的关系,还有组长组员的关系就是比较好,大家就像一家人。这个对于外地人来说是非常容易融入的,因为他们在这里就是一个漂流者,他非常渴望有一个归属感。
所以这些年我们寻找到的,如何吸引并且留下年轻人的关键,无论是本身是信仰比较成熟的、还是处于中间,或者对信仰不冷不热的,他们需要的都是关系。
当然你用现代的一些音乐敬拜这是很好的,但在我看来没那么重要。以我们周四晚上的青年团契聚会为例,我们的敬拜大概只有15分钟,有时候十分钟。后来大家自然而然提出:可不可以中间加一个主持人?然后加一个使徒信经?这样大家可以操练。其实有一些针对年轻人的聚会是没有这些的。但是他们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想法,他们说,第一不要让使徒信经被我们遗忘掉,不会背了;第二觉得崇拜需要有这样的一个仪式感;第三个,他们也可以被操练。我们团契也是比较公平的,基本每一个人都有一次上去主持的机会,每个月会轮到一个小组,两年做一个循环,循环过之后,我们在这些优秀的主持人当中,我们再做筛选,让他大堂的礼拜天晚上主持,最后再过个几年成熟了,就可以在大堂的礼拜天上午做主持人,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青年团契的最重要的牧养方向是人人有服侍,人人被关怀。也就是说这个团体当中大部分的人都会参与到服侍岗位。比如说他们中间有将近35个是参加赞美团的,有将近20个是组长副组长。而且这个组长副组长跟赞美团是有一定的重叠。还有一些是参与到教会接待,售书,还有一些开放自己家庭接待弟兄姐妹。
福音时报:作为团契负责人,您觉得您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您怎么定位自己的位置?
L传道:作为团契负责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负责牧养关怀团契核心同工及组长副组长,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榜样和关系。不能做甩手掌柜,而是成为他们的陪跑员。那么陪跑的第一个关键就是你做他看,然后第二个就是你带他做,第三个就是你陪跑,他在做,你一直在看,但你从不会放手,不会让他感到他自己一个人在承担。
每周周日上午第一场礼拜后,都是我们在一起沟通学习的时间,一般会有半小时的学习分享时间。然后有半小时是我们一起来讨论问题,沟通,然后一起在教会吃中餐。
我们在开展工作的时候,第一个是需要祷告有意向。第二个是牧者有榜样,要跟他们有美好的关系,他能够接纳你,信任你,接下来才会听从顺从你的话。所以我们有一些工作的推动,就是给大家这个意向,然后给大家做一些解释和说明。那么大家会支持努力去推动的。
当然我们在推动一些事工的当中,事先会做一些风险的评估,甚至我们会提前会告诉组长,做这个工作你一定会遇到很多难处。然后告诉他们这些难处需要怎么解决,然后我们怎么样来陪伴你。也就是说大家开始做的时候,他就会知道他一定会遇到很多事情。但他知道背后是有一个后援团作为帮助和支持的。
陪跑的同时我们也会给小组充分的自主权和资金支持,教会每个月会给拨给每个小组1000块钱作为小组的活动资金,用于探访、小组活动等,这个自主权在小组手里。
福音时报:我之前参加青年团契小组的分享,觉得氛围特别好,最近小组这方面有什么新的探索和变动吗?
L传道:之前做小组,我们主要是按照不同年龄进行划分。但是做着做着发现,按照年龄划分有利有弊,其实年轻的人是需要成熟的人去带的,现在觉得来教会不同时间、不同成熟度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小组可能会更好。
之后我们会做调整。后续来到的年轻人,会找一些比较成熟的人带,把他们放在成熟的一些小组里面。当然我们也会提前给这些年轻人打预防针,告诉他们需要操练自己去接纳不同的人,不同文化不同想法的人。
当然,我们也会提供一些专门的聚会让年轻人之间也能彼此认识和交流,比如说单身营、读书会等,每一两个月,团契会举行一次这种类型的聚会。
福音时报:疫情期间,不少教会说信徒流失严重,尤其年轻人,我们教会人数有受到什么影响吗?
L传道:我们教会在疫情期间人数反而是增长的,一方面与教会的地理位置有关,这个城区一直有外来人口的加入,另一方面则得益于疫情发生后教会的快速反映,疫情停止聚会第二个礼拜,教会就马上组织同工开始了线上直播,为信徒提供牧养。同时当地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把同一小区的人聚集在一起,一起观看直播聚会,因为有些老年人不会操作,需要年轻人帮忙,这也给年轻人提供了服侍机会。
网络牧养作为线下聚会的补充是很重要的,就团契的年轻人来说,如果有人移动去外地,小组也会为其举行欢送会,也会帮助对接所去城市的聚会,同时仍然会把他保留在团契和小组的群里面,继续对他有一个联系和跟进,比如说每一天读经打卡,每个月群里会有一次讨论。我们也会跟他说有任何问题可以跟教会或者组长联系。此外,如果团契有一些大的庆祝,比如说团契五周年十周年,或者是他有空来杭州的时候,我们都会邀请他过来。
福音时报:2025年我们的团契异象是什么?如果用一个比喻描述当代教会与年轻人的关系,您会用什么?为什么?
L传道:团契今年的发展异象是人人带小组、家家有祭坛。目前团契鼓励组长带头开展家庭祭坛崇拜,带领家人一起成长。希望从五月份到九月份,所有的组长和副组长都能建立起来家庭祭坛,从而带动组员进行。目前是要求他们一个月1次,并且做完要打卡。10月份之后,希望他们能每个礼拜一次,当然,教会提前也会培训他们,然后给他们提供资料。期间也可以邀请一些组员观摩,这样带动团契整体都建立起家庭祭坛。
我想用“一衣带水”来形容教会和年轻人的关系,突破重重困难,带去满满祝福。因为年轻人面对的诱惑力及压力都很大,能够守住信仰、参与侍奉已经很不容易。年轻人成长就意味着付代价,成长就意味着慢慢的改变。教会需要给年轻人带去祝福和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