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注意到,那些曾经来过教堂几次的年轻人,后来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他们为什么不再来了?是因为离开了这座城市,还是搬去了其他地方?
PJ·邓恩博士(PJ Dunn)——生命之路基督教资源机构的撰稿人,在该机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劝退年轻人的十大教堂操作》的文章,分享了教会在不知不觉中“劝退”年轻人的十种常见做法。尽管社会背景存在差异,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邓恩博士所观察到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值得当前众多教会借鉴与反思,从而作出改变,更好地吸引年轻群体。
以下是PJ·邓恩博士观察到教堂无意中劝退年轻人的十大方式以及如何停止这样做。
1.谷歌地图信息缺失。
找不到即触达不到:86%消费者通过谷歌地图搜索查找商家;76%本地手机搜索在24小时内促成到访。
一个免费且高效的联系年轻人的方式是教堂认领谷歌地图的教堂列表。年轻人想要真实性,他们正在使用谷歌地图来看你是谁。一个空白的谷歌商家页面好像在说:我们不期待客人。上传近期照片。添加真实描述。请成员留下评论。在2025年,你的谷歌列表可能比你前面的招牌更强。
2.社交媒体与直播停滞。
若最新帖子停留在2020年圣诞节,年轻人会怀疑是否仍在运营。
•23%美国成年人每月至少通过电视或网络观看宗教仪式
•超80%美国人口使用脸书,25-34岁是最大用户群体
若教堂未运营社交媒体,需要的是坦诚沟通而非相互指责。不需要专业团队,只需真实故事:每周请一人发布周日照片。当教堂在网络上隐身,对年轻人即不存在。
3.网站/应用体验不佳。
网站是数字时代的门厅:若杂乱、卡顿或过时,访客自会数字性离场:
•46%教堂根本没有网站
•86%教堂认为科技能增强社区联结
糟糕的网站体验比没有网站更致命。需删除难以更新的陈旧信息及低流量页面。网站应快速传递三点:欢迎光临、活动预告、联系通道。
4.教堂标识与品牌陈旧。
若教堂品牌设计像1997年的敬拜专辑封面,年轻人会认为事工同样过时:
•95%消费决定是潜意识做出的
•品牌需通过美学叙事与年轻人联结
不必刻意迎合,但混乱的标志/logo/配色传递的是散漫而非复古。请优化视觉表达,展现对访客体验的重视——因为他们真的在乎。
5.教堂日历与软件落后。
万事皆重要=万事皆可不重要:教堂管理软件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需品
•日历传递优先级与目标人群
年轻人需要的是邀请而非日程表。日历应指引而非淹没用户。若仍使用过时管理系统(或根本没有),2025年的年轻人会期待教堂通过更新技术来进行沟通。
6.门训沟通方式错位。
不要推销课程,要讲述故事:年轻人渴望下一步联结,而联结最佳发生于门训小组;他们需传递生命故事而非项目计划。若门训策略听起来像活动菜单,便无法建立联结。门训应以生命改变为导向,后续提供机会,展示“为何参与”而非仅“何时活动”。
7.空间环境传达冷漠。
墙面颜色虽不传福音,却可能劝退访客:
•冰冷/过时/排外的空间传递不欢迎信号
•墙面/导视/logo/家具都在替您“自我介绍”
常驻者容易忽视访客视角。关键非特定风格,而是背后意图——需营造“我们期待您”的更新氛围。
8.接待文化缺乏温暖。
接待者打开的不只是门,更是心门:
•约翰福音13章35节提醒我们当以爱为标识
•接待体验重要,但关系才是年轻人回归的关键。
接待培训有必要,但文化更重要。以门训为基础的教堂,自然会关注、称呼并认识新朋友。
9.真实性严重缺失。
年轻人能轻易识别虚伪,且不会再次上当:真实性是年轻人之间的硬通货;你敬拜精彩,但会众却没有被改变。
联结年轻人时,卓越传递自身特质——不必模仿邻堂,要敢于在沟通和教导中展示脆弱,分享真实挣扎与盼望。
10.核心使命模糊不清
若“为何存在”不清晰,“做什么”便不重要:
•未能传递使命的教堂会陷入例行公事
•年轻人渴望目标感而非事务性工作
使命不仅是走廊海报或电梯标语,需成为契合本堂特色的集结号。认同使命标语的年轻人,自会找到加入征程的入口。
本文经翻译而成,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