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是教会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然而,教会也面临着一个现实的处境,那就是不仅年轻信徒少;而且,留不留得住也是个问题,就是即便有了年轻人,也说不定哪一天会流失掉。
本来年轻人群体就少,若是再向外流失,那就非常可惜了。虽然很可惜,但也是现实,那为何会如此呢?一言难尽,在探讨这样的问题之前,可以先说说几个流失的案例,看看他们是如何流失的。
有一位姊妹,家人信主,再加上青少年时期生了一场病,便随从家人常常去教会,病情开始逐步稳定。不久后,姊妹接受洗礼,信心上看起来更为坚定,主日聚会外,周间聚会也可见其身影,有潜力成为新生的服侍力量。
然而,姊妹结婚后,信仰上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原因是姊妹的丈夫不信主,还有其他信仰,虽然人不错,但谈不上支持。姊妹出于家庭和睦,以及日常柴米油盐的缘故,聚会也就少了;随着聚会次数减少,生活压力加大,以及缺少同路人,如今的姊妹已经完全脱离了教会。
还有一位弟兄。这位弟兄年轻的时候信主,没信主之前,家里面数代拜偶像。一般来说,这样的人信主难,但一旦信了之后,往往对信仰都比较认真。弟兄就是如此,乐于服侍,也喜欢思考一些神学问题。
喜欢思考神学问题,代表着渴慕,于教会而言,很可能会是个讲道人才。但有时候也不一定被人喜欢。因为这位弟兄有时会向教会提各种建议、问题,也会与不同神学思想的人辩论。可惜教会不待见这样的人,产生了隔阂之后,没多久弟兄就离开了教会。
再说一位姊妹。这位姊妹从小受家人影响,自小就去教会,大学毕业之后,去往外地一家公司任职,是人们眼中的白领人士。去往公司任职之后,姊妹找到了当地教会,也参与了一段时间的聚会。
甚至有一段时间,还接受教会邀请,参加了一期门徒训练班;虽然在训练班的成绩优异,但无意继续;后来,竟然聚会也不参加了。教会探访过,究其原因,姊妹回答得也爽快,“得不着供应,不如做些其他的。”
可以说,年轻人不去教会,或从教会中流失的原因,各种各样,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由;以上几位肢体的离开,也仅是众人中的少数,理由也仅是众人中的几种。但,从他们身上也可以让我们看见几个常见的理由。哪几个呢?
一是太忙,过多的事务占了人心,挤占了应属于信仰的时间。很多年轻人一旦结婚了、工作了,要面多柴米油盐了,随之信仰也就冷淡了。
二是缺乏同路人的陪伴。年轻人一旦结婚,组建家庭,面对的同路人不一定都是属灵人,这是个挑战,往往会使一些肢体离神越来越远。
三是不受教会的待见。年轻人思想活跃,想法多,也喜欢表达。可是,一旦面临着别人听不进,或打压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选择退缩。
四是牧养需求与传统牧养不一致。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需求,以及对聚会形式风格等也有不同的需求,可是,传统教会一般难以满足,年轻人只好选择出走。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那就是一些年轻人的信仰不够成熟,扎根不深,尚处于吃奶的阶段。所以,在信仰历程中一旦遇到点风吹草动,不如意的时候,往往就会选择退缩,不再聚会,甚至放弃信仰。
从教会角度而言,教会存在的目的之一,何尝不是如此呢?正是因为有些年轻信徒的信仰不够成熟、稳定,所以才需要教会牧养。因此,针对他们的情况,教会至少需要思考如下问题:
一个是牧养能否跟得上?教会大小不一,需求不一;在此情况下,采取平均值往往是教会牧养的最佳选择;然而,这又明显缺乏针对性,问题来了,无针对性的牧养,解决不了年轻群体的需求,又如何留得住他们呢?
三个是聚会形式能否跟得上?设立什么样的聚会,以及聚会形式,往往是因人而异,也就是有什么样的信徒及需要往往会设立什么样的聚会及聚会形式。那为中老年群体设立的聚会,又怎能吸引、留得住年轻人呢?
三个是有否给予一定的空间?中老年人阅历多,辛酸苦辣经历过,所以相对包容,也愿意顺服,少说话,多干事。但年轻人呢?思想活跃,好动好说;所以,以对待中青年人的方式去对待年轻人,恐怕难以顺利进行。
四个是培养体系能否跟得上?年轻人不是花瓶摆设,也是肢体中的一员,需要有角色定位,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那能否留下来的问题来了?教会有设立相应的培训体系吗?有其相应服侍及说话的位置吗?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