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9月21日下午2点,在菲尼克斯州立农场体育场,二十万人的呼吸与泪水交织在一起。那是一个漫长的日子,五个小时的追思礼程像一条奔涌的河,把人们的悲伤、愤怒、怀念、敬仰都汇聚其中。人群仰望舞台上方悬挂的巨幅照片:年轻的查理·柯克,笑容明亮,定格在生命最旺盛的时刻。他才三十一岁,就被一颗冷酷的子弹击倒,留下年幼的两个孩子和年轻的妻子。
当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在追思礼的尾声上台致辞时,他用一句话点出了整个聚会的气氛:“这就像一次老式布道会,不是吗?”的确,这不是普通的追悼仪式。从开场到结束,信息的核心是福音,是关于罪与救赎,是关于死亡与永生,是关于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和复活。作为一名中国观众,我感受到,那一天,体育馆成了一座讲坛,向世人宣告:生命虽然断裂,但盼望并未熄灭。
福音与见证
牧师罗布·麦考伊(Rob McCoy)最先开口分享,他毫不退缩地谈到罪的现实,谈到十字架的羞辱,也谈到耶稣基督为罪人舍命的爱。他在安抚人的情绪同时,也在直面问题的根源:人类的堕落与死亡的权势。接下来的发言者们延续了这一点。有人讲到查理对上帝的爱,有人讲到他在播客中对真理的坚持,也有人讲到他如何带人归向基督。
安德鲁·科尔韦(Andrew Kolvet)特引用《哥林多前书》十五章,提醒在场的人:“基督已经战胜了死亡。”这是神学的宣告,也是现实的安慰。另一位叫本尼的演讲者则以自己的故事见证:一个沉迷酒精、走投无路的人,因为查理的陪伴和劝勉,最终建立起以基督为中心的家庭。我想这是许多陷在泥潭之中被陪伴者拉出来之人的特有经历,这样的陪伴者在教会也是紧缺的。
护教学者弗兰克·图雷克(Frank Turek)在台上详细阐述救赎的真理:圣洁的上帝要求公义,罪人必须有人代替受罚,而耶稣基督就是那无罪的羔羊。他总结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而且它是真的。”这些话在一个追思礼中被公开宣讲,让人震惊,也使会场沸腾。
即使是政坛人物,也没有回避信仰的告白。国务卿卢比奥、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副总统万斯都开口谈到耶稣基督。万斯说,在过去两周里,他谈论耶稣的次数比整个从政生涯还要多。这些话或许会招致批评,但在那一刻,它们带着真诚,带着无法掩盖的重量。
饶恕的见证
追悼会上,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不是神学的精确,也不是政要的表态,而是一个年轻妻子的声音。查理的遗孀艾丽卡·柯克在讲台上发言。她完全有理由沉浸在愤怒中,毕竟她的丈夫是被一个年轻的刺客夺去生命的。那人摧毁了她的家庭,夺走了她孩子的父亲。世人或许会期待她的指责、咒骂。她却说了一句让全场屏息的话:“我饶恕他。”她指的是那位杀害她丈夫的年轻人。她的声音没有颤抖,她解释说,这是因为“这是基督会做的,也是查理会做的”。在那一瞬间,人们看见的不只有泪水,还有恩典。饶恕不再是圣经里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年轻寡妇在血淋淋的现实中做出的选择。
这句话,比五小时的任何演讲都更锋利,直击人的心。它让人不得不思考:饶恕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可能?人类的本能是复仇。受伤时,心中升腾的第一股力量往往是愤怒。我们渴望公义立刻实现,会希望对方承受同等或更大的痛苦。圣经里的该隐杀亚伯后,上帝对他说:“凡杀该隐的,必遭报七倍。”拉麦则夸口说:“若有人伤我,我必报七十七倍。”报复的逻辑深入人类的血脉。
在这样的本能面前,饶恕是反人性的。它像是一条逆流的路,意味着压抑愤怒、放下仇恨。许多人会质疑:这不是纵容吗?这不是让恶人逍遥法外吗?如果杀人者可以被饶恕,那公义又在哪里?正因如此,艾丽卡的话才如此震撼。她没有否认罪的严重,也没有替凶手辩解。她只是选择在自己心中不让仇恨扎根。这不是出于软弱,而是源于力量,一种来自基督的力量。
基督里的饶恕
耶稣在十字架上说过一句最难以理解的话:“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这是对钉祂的人说的。祂没有要求天火立刻降下,也没有当场显出报复的神迹。祂选择祈求父神的赦免。基督徒的饶恕不是否认罪,是把最终的审判交在上帝手中。保罗在罗马书写道:“伸冤在我,我必报应,这是主说的。”饶恕是承认公义的实现不在于我,而在于神。
这也是艾丽卡的见证。她说自己没有权力决定凶手是否该受刑罚,那是法律的事。但在她的心灵里,她不让仇恨吞噬自己,也不让孩子在仇恨中长大。她选择让基督的爱掌权。饶恕是一种释放。对于受害者来说,它让人从苦毒的囚笼中出来,不再日日夜夜被伤痛反刍。心理学研究早已指出,长期怀恨会造成情绪、身体的双重损耗。但比心理疗愈更深的,是属灵的自由:当一个人学会饶恕,他就在某种意义上效法了基督。
饶恕也是一种见证。在二十万人的体育场,在镜头前,一个年轻的寡妇说出“我原谅他”,这就成了福音最生动的注脚。人们可以争辩神学,可以嘲笑信仰,但他们无法否认眼前的事实:有一种力量能让人放下最沉重的仇恨。而这力量来自哪里?来自十字架。基督先原谅了我们,使我们得以去原谅别人。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四章说:“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当然,饶恕并不意味着纵容。圣经中的饶恕从未否认公义。凶手仍要面对司法的审判,这是社会秩序的要求。区别在于,饶恕解除了个人心中的报复欲,让人不至于被仇恨吞没。公义与饶恕并非对立,而是两个层次:外在的秩序由法律维护,内在的自由来自基督。
这正是基督教信仰的独特之处。它既强调公义的必要,又高举饶恕的可能。若只有公义,人类将在报复的链条里无休止地厮杀;若只有饶恕而无公义,恶就会肆无忌惮。唯有在十字架上,公义与饶恕得以同时满足。耶稣的死显明罪的代价,祂的赦免则成就爱的释放。
留给世界的印记
查理·柯克追悼会上的饶恕,不只是一时的感动,乃是一个记号。它提醒世人:即使在最深的伤痛中,基督的爱仍然能开希望来。它也提醒教会:真正的见证并不总在于宏大的言辞,而在于生活中那些艰难却真实的选择。
当人们谈起那一天,他们或许会记得政要的致辞,会记得体育馆的宏大场面,但最让人铭刻心里的,是一位妻子的话:“我饶恕他。”这句话让世界看见:福音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可以改变人心、改变世界的力量。
在查理·柯克的离去中,痛苦是真实的,眼泪是真实的,失落是真实的。但在艾丽卡的饶恕中,恩典也同样真实。她让世人看见,仇恨不是唯一的回应,报复不是唯一的道路。十字架开启了另一条可能:在伤口里播下饶恕的种子,在黑暗中活出光的见证。这种饶恕会继续发芽成长,成为柯克一家、成为普世教会、也成为我们每一个跟随者的力量。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