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老师出生于一个基督徒家庭,外公与父亲都是传道人。在教会长大的他,从小对教会怀有深厚的情感。尽管自幼信主,并在教会参与服侍,如负责机房事务,并慷慨奉献,他却形容自己“三十五岁之前一直信得糊里糊涂”。那时他经营一家工程公司,每年只需承接两个项目便生活无忧,其余时间要么打游戏到凌晨,要么带着家人自驾旅行。他曾自认是“不错的基督徒”,却从未完整读过一遍圣经,祷告生活也几乎为零。
一、属灵觉醒与回应呼召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属灵觉醒彻底颠覆了他的生命。他回忆道:“有一天,我突然感到神对我实在太好了,我必须做点什么来回报祂。”从那天起,他戒了烟、收起游戏机,开始认真研读圣经。他进入一种“被圣灵充满”的状态:每天唱着赞美诗醒来,眼中每个路人都是失丧的灵魂。
曾经从不学习的他,把原来打游戏的时间全部投入读书。一位认识他多年的姐妹感叹,他在几个月甚至半年内对信仰、圣经和神学的理解,可能比别人十年所达到的还要深。“直到今天,我每天都祈求智慧,让我能明白神的话,并向弟兄姊妹讲解清楚。”
经历重生之后,他意识到以往的生活并不能带他进入神的国。从那时起,世上的一切事务在他眼中都失去了意义,唯有拯救灵魂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他领受做传道人的呼召,并视之为人生必须完成的使命。
当他决定关闭公司,想要做传道人时,同为传道人的父亲沉默了整个下午。父亲深知这条路充满艰难,并提醒他:“很多人凭着热心开始,遇到困难就退缩。”但Z老师坚定地回应:“我愿意为此付上生命。”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妻子的转变。自从结婚后,妻子一直未参加工作。当他第一次提出要读神学做传道人时,她问道:“那我们以后吃什么?”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次提起,妻子只说了一句:“你自己看吧。”后来,反而是妻子主动问他:“你不是说要去读神学吗?现在怎么没动静了?”其实,妻子是因亲眼见证他生命的改变——从终日游戏变成勤读好学——而被触动,并因此成为他坚定的支持者。Z老师说:“很多人说要求神改变家人,但其实不是,当你的家人看到你因信仰而改变,就知道原来这位神是真的。”
怀揣着这份为主付上生命的决心,Z老师参加了一年的义工培训班,毕业后进入教会办公室工作,同时参与牧养工作。他帮助教会建立档案系统、筹建图书馆、组织各类活动。
二、讲道理念:高度重视讲道
尽管行政事务繁杂,他却始终将讲道视为最重要的职责, 每次预备讲章约需两周。若是周日晚上讲道,他会在周日下午反复诵读、熟悉讲稿,不做其他事。
他分享第一次讲道的经历:“在准备上讲台时我紧张得浑身发抖,于是开始祷告,但我不是求神让我不紧张、不害怕,而是求祂让我一辈子都重视每一次讲道,让我始终如履薄冰地对待这件事。”
在预备讲章的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圣灵的带领。他坦言:“有次到了要写讲章的时候,按理说应该把主题和经文都选好,要有个思路,因为距离讲道的时间不多了,但是我拿起笔却什么都写不出来。我只能在神面前好好祷告,承认自己只是神的器皿,离了神就不能做什么。慢慢地,他的思路被打开,文思泉涌。”他强调讲道不能只靠知识或书本,而是依靠圣灵,因为“知识的传递是一方面,但信仰要真正进入人心,离不开圣灵的工作”。
三、当前信徒存在的问题
正是基于对讲道的重视,加之从小在教会长大的背景,Z老师敏锐观察到许多基督徒在信仰认知上存在偏差,而这种偏差往往导致人越是热心,道路反而越走越错。
反智与感受化是他指出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将这种现象部分归因于历史背景:为对抗二十世纪初,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由派神学(如否定神迹、童贞女怀孕和复活等),王明道、倪柝声等人不得不极力强调属灵的方面、并淡化理性和知识在信仰中的作用,这种方式变相的把中国信徒推向了反智与感受化的信仰当中。倪柝声提出的“三元人观”,他认为真正属灵的生命在于让圣灵重生的“灵”来主导全人,而过于依靠魂的功能(包括理性)则可能阻碍属灵的看见。这种思想影响深远,导致许多信徒认为“知识不好”,特别注重个人化、体验性的信仰表达。
Z老师以一次中年团契的分享为例:“每个人都在讲‘我觉得这段经文说的是什么’,却没有人去寻求‘这段经文本来应该说什么’。每个人对这段经文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都是凭自己的感觉来给出的。”
另一个问题是许多信徒将信仰建立在个人感觉和生活经验上,而非圣经真理。有些人把苦难视为“得救的功课”。他提到一位长期忍受家暴的姊妹,她来找牧者不是寻求如何脱离苦境,而是希望牧者鼓励她继续忍耐,认为这是神给她的“功课”。他强调:“很多人仿佛把某件事当成了另一条得救之路,好像只要做好这件事就能得救,而不需要依靠耶稣基督。这是严重偏差。”
缺乏系统真理根基,导致许多信徒容易被异端引诱。他们常说“我不管耶稣是谁,反正我就信”,却不思考自己所信的到底是什么。Z老师指出:“很多人被异端拉走,就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真理的根基,别人讲得动听,他们就跟去了。”
四、注重真理教导与归正
面对这些根深蒂固的偏差,Z老师的回应不是妥协,而是坚持“用真理归正信仰”。他强调真理是具有普遍性的,信仰应当建立在正确的真理认识之上,而不是感觉或传统。
他拒绝讲述让人“舒服”的信息,不轻易说“平安”和“祝福”,反而专注传递“让人扎心”的道。他认为中国教会的一大问题是“用生活来印证信仰”,比如遇到好事就感谢神,遇到坏事就归咎撒但。但信仰的真正方向是“我们先有信仰,用信仰影响生活”。“基督徒信仰的起点是罪,终点是成为圣洁,这是核心之路。你跟神的关系,决定了你怎样生活。”
在选定讲道主题时,他尤其关注信徒中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我从小在教会长大,见过太多偏差甚至扭曲的信仰,我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些,让信仰回归平衡。”例如,若教会过分强调“神的爱”,他就讲“神的审判和敬畏”;若只讲审判,他就补充爱的信息。他强调真理必须整全,不能偏废一端。
还有许多人常讲“要爱神,也要爱人”,这听起来似乎没错。但他强调:爱神是第一位的,爱人其次,这才是符合圣经的优先次序。因为耶稣明确教导:“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 神。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爱神与爱人并不平等,爱神是根本,是真理的根基。我们应当在真理的引导下去爱人,按照圣经所启示的方式去行——因为爱神,就意味着恨恶不义。许多人把“爱人”置于最高,甚至超过爱神,因为“爱神”看似抽象,而“爱人”却可以立刻付诸行动。结果,人们往往以“爱”为名,对罪视而不见,还以为这就是爱。
“我的使命,正是要纠正这种偏离真理的认知。所以我讲道,绝不重复空洞的口号,不把别人常说的话再机械复述。每一篇道,都要说明‘为什么当如此’,都要带来真正的意义。”
五、重视讲道深度,整全的圣经观念
为了将这种整全的真理贯彻到底,在具体的解经讲道中,Z老师注重圣经上下文和背景研究,拒绝断章取义或孤立理解经文。“基督徒要站在整本圣经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只看个别字句的话会有局限,因为这句话可能只是这个主题其中的一点,不能把它当成全部。”
他以“借贷”为例,指出很多人看到圣经中说“有人借贷不可推辞”,甚至到银行贷款给别人,最后还不了,把自己房子卖了,勉强度日,然后开始埋怨,“神啊,你为什么这样子对我,我都是按你的命令做的,为什么让我经历这样的遭遇”。但关于借贷的问题,还要综合“不要做保”“ 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等相关经文,才能给出符合圣经整全教导的观点。
他强调读经不能停留在熟悉故事上,更要明白每段经文的原意、背景和写作对象。“很多人标榜自己一年读了多少遍圣经,但一点用都没有。除非你一句一句去弄懂它到底在说什么。”除了弄懂字句章节的意思,他认为基督徒还要有整本圣经的视角,因为只抓某节经文或某个主题,很容易导致信仰片面化甚至极端化。
一些讲道容易将某个圣经主题——比如“忍耐”——过度放大,仿佛它成了信仰的全部,似乎只要做好这一点,便万事完备。这种强调方式也许是为了加深会众的印象,却无形中给他们带来误解。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忍耐的人,更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只要我忍下去、把这件事熬过去,就完成了神给自己的功课,甚至误以为因此就能得救。事实上,信仰不是靠完成某个“功课”而得救,这样的理解偏离了真理的整全性。
六、守望者的呐喊
Z老师清楚,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这样的真理教导。“讲道也会把他们的心扎一下,但扎完之后可能第二天他们连讲道题目都忘了,别说内容了。”他提到耶稣在讲完“撒种的比喻”后,有人觉得讲得很好,但听完就走了,也有一群人一直追问耶稣,想知道比喻的意思。耶稣就对他们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
“真理只让那些追求的人知道,你不追求,话语真的很难进到你心里。哪怕坐下来,我给你不停地灌输,也进不到你心里,因为你根本不是那么认为的。”“信仰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我’。基督信仰要求否定原来的旧人和价值观,这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的。”
但即使看不到人的改变,他仍然坚持宣讲,视自己为“守望者”。 “就算喊了没用,我还是要不停地呐喊。这就是神托付我的工作。”他郑重地说:“我们都欠了福音的债。每次讲道,都要当作这是在世上的最后一次讲道。”
如今,Z老师身为教会的义工,没有编制保障,每月领着微薄的补助,积蓄也几乎用尽,前途在世人看来一片渺茫。但他坚定地说:“我前面是黑暗的,只能定睛看神。如果看其他地方,只会绝望。”
他从一位游戏人生的企业家,转变为执着于神圣呼召的牧者。他最大的改变是“从假基督徒成为真基督徒”。于他而言,信仰不是用来服务生活,而是彻底重塑生活。他用自己的生命见证着:真正的信仰,是一场全心投入的归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