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不见果效时,我们该放弃吗?

作者: 吕底亚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8-11 10:59:57
分享与播放

一位姊妹和我谈起这样一件事:他们去探访一位正在病中的姊妹。这位姊妹四十多岁,因车祸导致瘫痪,如今不能行走,但意识清醒。家里请了一位老家的邻居照顾她,类似保姆兼护工,费用相对便宜。

教会知道情况后,也常组织弟兄姐妹去探望、祷告。然而去了很多次,大家却感觉她的属灵生命始终不见成长:每次见到她不是刷抖音,就是看视频,甚至对祷告也生出厌烦,觉得“反正祷告不能让我的腿好起来,那又何必祷告?”这让部分同工心生退意,认为既然她都不愿追求,探访似乎也无必要。

遇到这样的弟兄姊妹,我们还该不该去探访呢?又当如何面对?

一、别着急,关怀仍要继续

探访这件事,同工们的态度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探访应只针对主动登记、明确表示需要的人;也有人觉得,若被探访者本身不追求,就像上面这位姊妹,那探访还有什么意义?对此,我们必须先弄清:探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探访的目的,并非要求对方在属灵层面立竿见影地“长进”,更不是用固定标准衡量其“值不值得”被关怀。从根本上说,探访是基督之爱的延伸,是把上帝的温暖藉具体行动传递给受苦的肢体。那位瘫痪姊妹此刻正被身体剧痛、前途迷茫和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所裹挟;刷抖音、看视频,或许只是她排遣孤寂与无奈的一种方式,而对祷告的厌烦,更可能是病痛下的情绪表达,未必就是对信仰的背离。

我们不能因她暂时的状态就否定探访的意义,反倒要思考:如何藉持续陪伴让她感到,即便身体不能站立,她在上帝眼中依旧宝贵,教会肢体依然在乎她的存在、在乎她内心的感受。这种不带功利色彩的关怀本身就是见证,让她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上帝的爱正通过同工真实地环绕着她。

二、属灵教导仍要有侧重

在坚持人文关怀的同时,我们也需智慧地引导其关注属灵生命,注意属灵教导与栽培。方式不一定非是“讲道”,哪怕日常交通,也可因内容侧重而达到造就效果。

可结合对方的生命光景,分享与苦难、盼望、信心相关的经文,比如耶稣如何安慰马大,保罗在狱中仍存喜乐的见证,引导她从信仰视角重看当下经历。虽然人无法完全明白神的心意,但苦难在神计划中并非毫无意义,而是炼净生命、使之更像基督的契机。也可讲述弟兄姊妹藉祷告得胜试探的真实故事,让她体会祷告的力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信徒软弱时支取能力的重要渠道。如此,在潜移默化中重建她与神的连结,使属灵种子在关怀的土壤里慢慢生根发芽。

三、不因暂时无果而灰心

关怀与栽培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能因一时灰心就停止付出。农夫播种后,不会因种子未立刻发芽便停止浇灌;他耐心等待雨露与阳光,相信时间会让生命自然生长。属灵成长亦然:每个人的根基不同,领受速度各异。我们分享的经文、讲述的见证、陪伴的时光,看似无声,却正在对方心里默默累积,如同埋下的种子在土壤深处悄悄扎根。

我们应当相信,神的话语从不徒然返回,只要持续以爱心和信心去关怀,终会在合宜的时机看到生命改变的痕迹。即使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果效,也不能动摇起初的爱心和使命——我们责任栽种浇灌,使之生长的乃是神。

每一次真诚的陪伴、每一句温暖的鼓励,都是在为对方的生命积蓄力量,使他们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明白曾经领受的真理,从而在信仰的道路上迈出坚定一步。因此,面对暂时的沉寂,更当持守盼望,相信恒久忍耐必能结出美好果实。

探访长期病患或其他重大疾病的弟兄姊妹时,务要常存忍耐与包容。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生命也是一点一滴建立的。做主圣工不可急躁,不必急于见果效,更不可因一时未见就退缩——这正是我们需要操练的属灵功课。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基层教会义工。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