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罪的力量:恢复教会敬拜中的群体认罪环节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15 09:54:54
分享与播放
信徒祷告

在当今许多教会的主日聚会中,我们越来越少听见“我们一同来认罪”这句话。过去那种由牧者或领会者带领会众齐声祷告、承认自己罪的场景,正在许多教会的敬拜中慢慢淡出。为了不让初来教会的朋友感到不适,为了聚会气氛“轻松”“正面”,我们有意无意地回避“罪”和“悔改”的话题。

即便某些教会仍保留了认罪的环节,也往往只是形式性的祷告:“主啊,求你赦免我们的过犯……”然后很快进入接下来的环节。没有停顿,没有反思,没有代入。久而久之,群体性认罪变成一个“该做”的流程,而不再是一种真实的属灵操练。

然而,这样的取舍和淡化,是否真合乎圣经?群体性认罪真的已经“过时”了吗?我们如果完全把它从敬拜中拿掉,是否正在切断信仰生活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属灵通道?

本文试图从圣经出发,重新思考群体性认罪的意义,它如何塑造个人灵命、建立群体合一,并成为福音恩典的真实见证。

当代教会为何疏远了群体性认罪?

今天的教会敬拜越来越注重“体验感”和“友好氛围”,特别是针对慕道友或初信者的需要。我们担心“认罪”这种字眼会让人觉得负面、沉重,甚至产生心理负担,于是转而强调上帝的爱、平安和接纳。

而在流行文化强调“自我价值”“正向心理”的背景下,认罪似乎也变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表达。人们更愿意听到“你被接纳”“你很特别”,而不是“我们在神面前都亏缺了祂的荣耀”。

此外,信仰个人化的趋势也让认罪变成了“私人事务”。很多人认为只要我在心里向神承认就可以了,不需要在公众中与别人一起认罪。但圣经并不这样看——它从来没有鼓励我们把认罪当作一个私密的“独角戏”,反而多次强调群体性的悔改和彼此的代祷。

圣经中的群体性认罪:属神子民的传统

圣经中有许多生动的群体性认罪场景,显示这是神子民属灵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尼希米记》第九章,以色列人读完律法后,全体民众“承认自己的罪恶和列祖的罪孽”,他们整日站立、敬拜、祷告、认罪。这不是一次私下的属灵练习,而是整个民族共同面对神的圣洁与自己的不义。这样的场面让人震撼,也深刻表明,认罪不仅是“我”的事,更是“我们”的事。

《雅各书》5章16节教导说:“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这段话强调,认罪是信徒彼此之间的互动,是属灵团契的一部分。我们都在罪中挣扎,也都需要彼此代祷与搀扶。

而在《诗篇》32:5,大卫写道:“我向你陈明我的罪,不隐瞒我的恶……你就赦免我的罪恶。”这节经文展现了个人认罪的美好,但在以色列的敬拜传统中,这类诗篇常常是由会众共同诵读的,成为整个群体悔改的祷告。

可见,圣经既重视个人认罪,也极为看重群体性认罪。信仰不是孤岛,我们也不应将悔改“私人化”。

群体性认罪如何塑造信徒生命

在敬拜中实践群体性认罪,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塑造信徒的生命:培育谦卑与痛悔的心、激发真实的悔改与成长、促进信徒之间的合一与和好。

首先,群体性认罪帮助我们共同承认自己堕落与破碎的本相,促使我们脱离骄傲,谦卑来到神面前。在这一过程中,圣灵开始动工,改变信徒的生命。当我们承认自己的罪性与对神怜悯的迫切需要时,我们会更深地体会到对神恩典的依赖。我们每周聚集敬拜,不是来展现自己的“属灵状态”,而是来到神面前承认自己的不配。群体认罪提醒我们,不论是谁,我们在圣洁的神面前都同样是罪人。没有谁更“属灵”,也没有谁“不需要悔改”。

这种集体的谦卑姿态,是健康属灵生命的开始。认罪不是羞辱,而是信仰的清洁剂——不认罪的敬拜,容易变成肤浅的表演;认罪后的敬拜,才是真实的献祭。

其次,这一操练鼓励信徒省察自己的内心,真诚地向神认罪,无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过犯。藉着这一过程,我们经历神赦免的奇妙转化,从而生发真实的悔改,并在与神的关系中不断成长。认罪是圣灵工作的入口。群体性认罪不仅带领我们省察个人的问题,也帮助我们看见群体的偏差:是否冷漠?是否骄傲?是否妥协?当我们集体向神悔改,愿意改变,我们才能真正经历属灵的更新。这样的认罪也让我们更敏锐地留意生活中细微的败坏,从而悔改得更具体、更深刻。

再次,群体性认罪促进信徒之间的合一。当我们一起承认对神恩典的共同需要时,彼此的关系就从防备走向敞开,从隔阂走向连结。这种氛围促使信徒彼此施恩、互相饶恕,也建立起教会中问责与信任的文化。群体认罪拆毁了人与人之间“我比你好”的墙。当我们承认自己也是罪人,我们就更容易原谅别人、扶持软弱者。彼此认罪、彼此代祷,重建的是一种属灵共同体的信任关系。

一个诚实认罪的教会,才是彼此真爱、彼此接纳的地方。那不是因为大家“都很棒”,而是因为我们一起领受了神的赦免。

我们该如何恢复群体认罪?

1、在主日聚会中恢复认罪环节:主日崇拜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程序化的填充,而是整个会众在神面前的属灵操练。其中,认罪不应是一个尴尬的“过场词”,而应成为呼吸恩典的起点。要改变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由经文引导,唤起圣灵光照。在认罪前,先读一段关于罪与悔改的经文,如诗篇51篇、约翰一书1章9节、以赛亚书6章等,让神的话先光照人心,而不是直接让人进入“自我检讨”。

(2)祷词简洁、具体、敬畏。避免使用泛泛空洞、毫无触动的套话,比如“我们承认我们有很多过犯”这类语句;取而代之的,是具体而真实的表述,例如:“主啊,我们忽略了祷告,轻看了你的话语,容忍了心中的嫉妒与骄傲……”这种方式帮助会众直面内心,而不是在应付流程。

(3)设立片刻静默,个人反思。除了集体祷告,可以安排几十秒的安静时光,让每个弟兄姐妹在神面前个人地省察——因为真正的认罪,不只是嘴巴说说,更是心灵的悔改。

(4)回应式宣告神的赦免。认罪之后,不能停留在羞愧,而要以神话语的应许为结尾,例如:“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一1:9)这能带出喜乐与盼望,使悔改成为一场恩典的相遇。

2、小组聚会中实践彼此代求:主日崇拜虽庄严,但小组聚会则是关系建立与生命同行的地方。如果说主日是“公祷”,那小组聚会就是“互祷”;如果说讲台呼吁人悔改,那小组则要成为实际悔改的操场。

小组可以这样帮助群体认罪落地:

(1)营造一个真实、安全、不被评判的氛围。认罪是一件极其脆弱、敏感的事,如果弟兄姐妹担心一说出软弱就被人议论、看不起,那他们就永远不会敞开。小组长和核心同工要先营造出“你可以做真实的自己”的空间。

(2)从代祷入手,引导渐进的敞开。一开始不一定让人立刻说出具体罪,而是从“最近有哪些软弱需要代祷”开始,慢慢引导大家敞开。例如:“我这周在工作中感到嫉妒一个同事”“我发现我常常在家里对配偶说话很冲”……这是悔改的第一步。

(3)引导用神的话语彼此代祷。不是简单地“为某某祷告他能不再这样”,而是引用经文,把神的应许带到那位软弱者的心中,例如:“主啊,你说过‘清心的人有福了’,求你帮助他洁净自己的眼目与心思,渴慕你。”

(4)定期设立“生命查检”的时间。可以每月或每季度一次,有意识地开展“属灵体检”聚会,让小组成员在信任中彼此分享生命状态、认罪悔改与代祷。

认罪不是结束,而是复兴的开始。我们不谈罪,不能使罪消失;我们不认罪,不能经历恩典的真实。期盼我们重新认识群体性认罪的价值,把这项属灵操练带回敬拜、带回教会、带回我们的生命中。

我们可以成为一个谦卑、悔改、合一的群体,在神面前共同领受赦免与更新,也在世人面前成为活的见证:我们是罪人,但我们是被赦免的罪人。我们靠的不是自己,而是主耶稣的宝血与恩典。这就是福音的核心,也是教会真正的力量所在。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