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体坛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国女子运动员巾帼不让须眉,在国际上取得了无数好成绩,为国争光。然而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距今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已。
近代时期,不少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除了传播福音外,更促进了我国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当时在传教士所创办的教会学校中,都有开展女子体育活动。让传统妇女得以走出闺房,参与到健身运动中。
传教士在学校推广的体育运动很快就得到维新派人士的关注,再加上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意识日益强烈。保国保种的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他们普遍认为,当时中国落后西方的原因,乃是我们缺乏强健的体魄,因此十分注重“体育救国”的理念。
而要强国强种,不仅仅只在男子中推广体育,广大女子同样也需要通过强身健体,才能抚养健康的下一代。梁启超就指出“亦令国中妇人,一律习体操,以为必如是。然后所生之子,肤革充盈,筋力强壮也,此亦女学堂中一大义也”。因而许多新式学堂都采纳了梁任公的建议。
另一位大思想家严复十分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同样认为中华民族要发展,离不开健康的母亲,才能培育优质的种族。“母健而后儿肥,培其先天而种乃进也。”因而他十分重视女子体育的推广,认为这是强国的根本。
而中国第一位体育女教师陈英梅,在给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建议中也指出:“欧美各国对于女子体育非常重视,诚以体育不请求,则德育、智育亦无由发达,唯冀其受完全教育⋯⋯此虽由千百年来女界之积弱既深,破除未易,而师资缺乏,实其主因。”。强调在开展女子体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的发展。
在各方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的女子体育运动已经蔚然成风,成为中国社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会所创办的金陵女子大学就开设有体育系,开展排球、垒球、门球、体操等等体育项目,而且学生必须通过体育考试才能正式毕业。
而在当时的全国运动会上,已经与国际接轨设立了女子项目。包括篮球、排球、体操、武术、垒球等等。展现了当时中国新女性的风采。到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时,中国代表团中出现了五名女运动员的身影,足见当时女子体育发展卓有成效。
正是近代时期传教士、维新派、革命者等等群体对于女子体育的重视,才有了民国时期广大女孩参与运动的风潮。这奠定了中国女子体育的根基,是今天辉煌的坚实基础。
延伸阅读:《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
本书是中国女性运动史领域研究专家游鉴明扛鼎之作,从性别视角研究近代江南女子身体和体育问题,审视女子体育与国家、民族、社会文化等关系,呈现近代中国体育女性的鲜活历史和复杂图景。是一部了解中国早期女子体育发展的佳作。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