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穿“龙”“凤”的衣服拍婚纱照吗?

作者: 漫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1-14 10:00:57
分享与播放

有一位年轻的姊妹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她不久就要结婚了,基督徒能不能穿带有“龙”、“凤”的衣服拍婚纱照呢?问这个问题是也不是因为她喜欢龙和凤,而是因为结婚的禾秀服正常都有,想找一件没有的很难,毕竟是在小县城,款式也有限。但家里长辈说不能穿,这是魔鬼,穿上神不喜悦,就不会赐福她的婚姻了。

这时候姊妹犯难了,她很想穿禾秀服拍婚纱,这是婚纱照里的套餐之一,如果不穿的话,肯定会显得有些单调;可如果穿的话,又担心得罪上帝,不赐福自己的婚姻。

实际上,这个是我们常常关注的“龙”是不是魔鬼的问题。在基层教会,很多弟兄姊妹持有这样一个观点,他们认为中国的龙和圣经里的龙是一样的,是恶者,是撒旦,是魔鬼。甚至还有人教导,信主之后,要将家里一切带“龙”的东西砸掉、扔掉。以前很多家庭的被套、枕头套上都带有“龙”和“凤”,有些人的杯子上也有,还有的农村自建房子上面也雕有这样的图案。以前就有一户人家,信主以后要将房子上面的龙砸掉,人上去时,一个不小心摔了下来。虽然没有直接摔到楼下,但也是差一点就有生命危险,好在最后只是腿受伤了,养了大半年才好。这在当地也引起很多争议,很多人说要不是教会一定要把这拿掉,也不会摔下来。

中国的龙和圣经中的龙一样吗?其实是不一样的。查考书籍发现,中国的龙和圣经的龙不论是从外貌上或意义上来看,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龙的相貌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每个朝代的记载都有些许不同,直到北宋初年画家董羽提出“三停九似说”,才成为后代主要范本,后世的人在这样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不仅如此,中国的龙一般代表祥瑞,而西方的龙受圣经的影响,一般代表着邪恶。这种区别使得两者完全不同

对于龙误解的源头在何处呢?龙的第一个欧洲语言翻译开始于1585年,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葡汉词典中将“龙”翻译为bicho/bichinho(虫蛇),而与龙一样的“蛟”,利玛窦则毫不迟疑地译成“dragao”(龙)。后世西方各国的翻译者趋向于将龙与蛟合一,龙逐渐欧译为“draco”。1815年至1823年间,传教士马礼逊将汉语中的龙附会以拉丁文的“draco”,再以英语为之“正名”为“dragon”,在他编译的《华英-英华大词典》中首次将中国龙译为“dragon”。由于中国人对龙又崇拜又惧怕,传教士们又不是深谙中国文化,为了让人知道圣经里描写的drakōn可怕,就将dragon译为龙。此后,这样的互译便逐渐流传开来。

因此,现在有些学者将中国龙中“龙”翻译为“Loong”。在拼音形式上加一个字母“o”,这既能与英文单词“long”区别开来,也能在含义上有所区分,毕竟中国龙与西方传统中的dragon(恶魔)是不同的物种。这既符合《汉语拼音正字法基本规则》中关于“专有名词首字母大写”的规定,也符合英语中许多专有名词大写的传统。不但如此,这样的译法已经被应用于一些人名和姓氏当中,如李显龙(Lee Hsien Loong),龙照电子(Loongjoy)。这样的译法不仅解决了在不同文化处境下龙与“dragon”的问题,还在极大程度上加深了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当然,本文不是具体讨论如何翻译“龙”的问题,而是希望大家明白,中国的龙与圣经中的龙从本质上就是不一样的,不要将这两者混淆。

当这位姊妹清楚这两者的不同时,就容易做出判断了。既然它们没有什么关系,不违背信仰原则,穿上它自然没有什么。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心要仰望主,难道因为衣服就能使家庭和婚姻不幸福吗?这是没有什么关联的。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