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浩渺,亘古东亚,有龙游于天际。此一意象,恍若明镜,映照古今中外对万物本真的思忖,悠然投射在人类集体记忆的天幕之上。
华夏文明的锦绣图卷中,龙之形象犹如一缕金晖,串联起历史长河中的点点华彩。溯游良渚遗址,五千年前的龙纹犹在,低诉着上古先民与天地对话的微言。精工玉器之上,游龙曼妙,流转着先人对“神圣”之域的敬仰与遐想。青铜器皿之间,陵寝壁画之中,民间传说之内,龙的形象恰似一泓清流,滋润着华夏文明的心灵沃土。这个意象不仅为权威之征象,更是华夏子民对天地万物之体悟的吟咏。
由殷商甲骨文之刻划,而至汉家天子之龙颜;由唐宋诗词之龙吟,而至明清园林之龙纹;复至今日“龙之传人”的文化认同。考古所得,使我们得以追摹龙之符号演进轨迹——见证其如何从远古对自然之敬畏,渐次升华为一方承载民族精神密码的文化图腾。
一、中国龙
龙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对蛇和鳄鱼这样能在水中游动的动物怀着敬畏之心,认为它们具有神奇的力量。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彩陶上画的龙有着各种不同的样子。等到诸侯国开始建立的时候,龙的形象逐渐统一起来。比如在凌家滩出土的玉龙,人们称它为“中华第一龙”,它圆润流畅,头尾相连,嘴部微微突出,头上长着高高的双角,和后来人们心目中的龙已经很相似了。
在商朝和周朝时期,龙的图案经常出现在青铜器和骨制品上。甲骨文中的“龙”字已经能看出龙的模样,青铜器上的龙纹更加形象生动。到了战国时期,画在丝绸上的龙既有真实的形态,又充满灵气。到汉朝的时候,龙的样子就完全定型了。从秦朝汉朝以后,龙的形象统一了下来,成为了帝王权威的象征。
在古代神灵中,龙和朱雀、玄武、白虎一起被称为“四灵”。古人认为龙是掌管降雨的神灵,每当发生旱灾,人们就会向龙祈雨。传说龙不仅能呼风唤雨,还会各种变化,它和凤凰、麒麟一样,都是吉祥的象征。
龙的模样,糅合了许多动物的特点:鹿的角、骆驼的头、兔子的眼睛、蛇的身子,看起来既威武又吉祥。自古以来,人们认为龙能掌管风雨雷电,能带来雨水,让庄稼丰收。在中国古老的传说里,龙的形象慢慢改变,从可怕的怪物变成了吉祥的神兽。比如在商周时期,传说“应龙”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这个故事就说明龙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凶猛的特点。
到了唐朝,龙成了皇帝的象征。宋朝以后,关于龙的故事就更多了。古代的皇帝们都把自己看作是真龙天子,认为自己是上天选中的统治者。从秦始皇和汉高祖刘邦开始,龙的图案就成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装饰。到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穿的龙袍和宫殿上的龙都是五爪龙,老百姓不能用。人们对皇权的尊敬,也渐渐融入了民间习俗,比如舞龙、龙抬头、祭龙王、赛龙舟等活动,都体现了人们对龙的敬畏和崇拜。
虽然时代不断变迁,但龙仍然是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里,我们随处可以看到龙的图案,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上的共同记忆。龙的影响力很大,甚至传到了日本、越南、老挝、朝鲜和韩国等地,成为这些地方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二、中东龙
在人类丰富的想象世界里,龙这个神秘的生物有着千姿百态的形象。追溯它的起源,我们需要回到古代多神教的时代,那时人们对自然力量充满敬畏与想象。在西亚古老的典籍中,有名为“大海怪”(tannin,读作“坦宁”)的传说,还有古巴比伦神话中能掀起惊天巨浪的海神泰坦(Tiamat,提亚马特)。在中东的古老传说中,龙往往与世界的起源密切相关。比如在苏美尔和巴比伦的史诗里,龙是大洪水的主宰,能够决定世界的命运。而在古希腊的众多神话故事中,龙则化身为守护金苹果的拉冬,或是被英雄赫拉克勒斯征服的九头蛇海德拉,总是以凶猛的形象出现。
这种形象一直延续到现代文学中。在托尔金笔下,贪婪的巨龙史矛革盘踞在孤山的宝藏上;J·K·罗琳创造的匈牙利树蜂龙则展现了龙的威武与优雅;而乔治·马丁笔下的龙则成为征服与力量的象征。在犹太教的传统中,我们能看到人类最原始的对龙的描述,那来自于对巨蛇的恐惧,也与大洪水的记忆相连。《旧约》中描述的利维坦(Leviathan,利维亚森)是一个巨大的海怪,它代表着混沌与黑暗的力量,这一形象深深影响了后来《启示录》中龙的描写。
在大多数西方文学作品中,龙常常是英雄必须战胜的对手,象征着需要克服的邪恶力量。但是,在一些较少被人提及的西方传说中,龙也有着不同的面貌。特别是在凯尔特的神话传说里,龙被视为部落首领力量的象征,它与大地的能量相连,守护着土地与人民。这种理解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将龙视为祥瑞之兆、降雨之神的观念,展现出了东西方文化中有趣的共鸣。
三、经中龙
在基督教文化里,龙的形象与我们熟悉的东方龙大不相同。在《启示录》中,那条大龙就是魔鬼撒旦的化身,它蛊惑人心,最终被天使制服。追根溯源,基督教将龙与蛇联系在一起,视它们为原罪和异教的象征。在更早的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龙本是海中可怕的生物,后来被使徒约翰借用,成为了恶魔的代表。
这样的龙形象与《旧约》中那条引诱人犯罪的蛇息息相关,都指向撒旦。在《创世纪》第三章中,蛇诱使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从此成为撒旦的代表。到了《启示录》中,约翰把这个形象进一步发展,将蛇的形象转化为更具威势的龙。
在《启示录》中,那条大红龙长着七个头、十个角,这些特征都有深刻的含义。七个头表示撒旦拥有超乎寻常的智慧,能够洞察万事,掌控各种力量,也表示它具有统治和控制的本领,说明撒旦在天上地下都有广泛的影响力。这七个头还暗示撒旦想要模仿上帝的全知全能,妄图戴上“七个王冠”,看似完美无缺,实则都是虚假的荣耀。至于那十个角,则代表撒旦在人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它通过各种势力来统治世界,也象征着撒旦用贪图权势、贪恋钱财、虚伪造作、追求虚荣等种种邪恶欲望来控制世人,这些力量最终都要归于撒旦之手。
四、一种看法:此龙非彼龙
这种文化认知上的差异,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遇时,成为了许多信徒内心的困惑。这种矛盾在节日庆典中特别明显。很多基督徒在春节看到龙灯在夜空中舞动时,心中既被传统文化的美感打动,又会想到信仰的教导。这种感觉,就像站在两个世界的交界处,难以做出选择。这些真实的生命经历,让我们看到文化符号如何在个人生命中激起深深的共鸣。
在广东等传统文化浓厚的地方,农村基督徒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扰:传统节日中到处都有龙的影子,从舞龙到龙舟,从装饰到祝福语,每次参与时都感觉在信仰和传统之间小心翼翼,既不想与文化脱节,又担心违背信仰。这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是深刻的文化适应议题。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国龙在跨文化交流中经常被误解为西方的“dragon”,这使得许多基督徒把龙误认为是邪恶的象征,以为它与《圣经》中的龙是一样的,这种误解加深了中西文化的鸿沟。
近来,一些学者和艺术家开始努力重新阐释和传播中国龙的文化内涵,试图消除这些误解。比如,从18世纪开始,随着中国文化传入欧洲,龙的形象在法国等地逐渐获得新的理解,并在装饰艺术中展现出新的面貌。
为了纠正这些误解,一些学者建议用“loong”这个新词来翻译中国龙,这样既能避免文化上的误解,又为其他带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翻译提供了新思路。
五、基督徒的合宜态度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中华文化中的龙与《圣经》中的“龙”有着本质的不同。华人基督徒不必为穿着绣有龙纹的唐装而感到困扰,这种认识让人豁然开朗。
回望历史,早期来华传教士利玛窦面对龙文化时所展现的胸襟,为今天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他留下的《中国札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中国龙文化的细致观察与深入思考,超越了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判断。这提醒我们,真正有意义的文化对话,需要建立在深入理解与设身处地的同理之心上。
德国神学家潘霍华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真理不是悬在空中的抽象道理,而是在具体生活中展现的生命见证。这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如何才能在坚守信仰核心的同时,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细细研读早期教父的著作,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巧妙地运用希腊哲学的智慧来阐释基督教的真理。这种睿智的做法,为今天的跨文化对话指明了一条或许可行的道路。
在这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文化符号的生命力不在于形式的一成不变,而在于含义的与时俱进。在漫长的文化长河中,每一个符号都像一扇明亮的窗,让我们得以看见不同文明对人生奥秘的独特理解。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