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龙图案,不必过度排斥

作者: 多明我之锤
来源:福音时报
2024-02-01 07:51:24
分享与播放
龙图案

前几天有位老板给我留言:“你们基督徒是不是对龙图案特别敏感、排斥?”原来这位要给员工分发春节礼物,而厂家送来的包装上,由于龙年的缘故,出现了龙图案。而她的企业中,有几位是基督徒,出于对他们信仰的尊重,再决定是否给他们分发礼物。

我于是回答到:“基督徒对于龙图案的看法因人而异,有的人确实非常排斥,而有的人则持接纳的态度。我不清楚你们公司信徒的看法如何,因此还是换个包装避免尴尬好。”

其实早在去年,就有肢体预测,龙年到的时候,肯定会有些信徒开始“倚天屠龙”了,对龙图案进行各种攻击。而这种声音确实也在最近出现了,不然这位与教会从未有交集的老板,怎么会为此而纠结呢?

那么龙图案真的存在严重问题吗?有不少信徒都根据《启示录》中的“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参启12:9)的经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就是《圣经》中的撒但。那么中国龙真的是《圣经》中的“大龙”吗?我们是否必须排斥龙图案呢?

《圣经》中的“龙”并非就是中国文化中的龙,有不少学者指出,在形象上中国龙是“一头两角”,而《圣经》却是中“七头十角”(参启12:3)。而很多信徒之所以会将两者联系起来,是跟汉译《圣经》的误读分不开的。

《圣经》的汉译是基督宗教来华的结果,从中包含了传教士对于中国文化的解读。但在近代以前,传教士并未将其和《圣经》中的龙联系起来。景教碑上就有“奉庆睿图。龙髯虽远。弓剑可攀。日角舒光。”,表达了对唐朝皇帝支持教会的感激。而明末耶稣会士艾儒略在《口铎日抄》中指出“中邦之言龙也,谓其能屈伸变化,诧为神物。敝邦向无斯说,故不敢妄对耳。”,这说明他认为中国龙是中华特有的,西方并无此物,两者是不同的。而耶稣会士在对待《启示录》中的“龙”时,也没有将其和中国龙联系起来,而是认为那只是蛇,比如,贺清泰的《古新圣经》就翻译为“大蟒”。

可以看到无论是景教还是天主教,都不认为中国龙就是《圣经》中的魔鬼,并认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也没有证据说明,当时的基督徒排斥龙图案。那么中国信徒对龙的排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马礼逊是基督新教入华第一人,他所翻译的《圣经》对后世有着很大影响。他将英语中“dragon”汉译为“龙”,而这深刻影响了后世经文翻译,也是造成不少中国信徒对于龙排斥的起因。

但越多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当年马礼逊是存在文化误读的,中国龙的形象与西方的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我们今天不必再为着文化误读而随意地排斥龙图案。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龙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更多是一种文化符合,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与偶像崇拜完全是两回事。而龙图案更多也是一种装饰,就与其他动物、卡通形象没有太大差异,更非用于祭拜的偶像,我们对此也不必过度紧张。

我们需要清楚,相比于人性的软弱与世俗的诱惑所带来的试探,龙图案的“危害”几乎不值一提。我们与其在这点小事上纠缠不清,生活在惶恐中甚至破坏肢体间的和睦,还不如努力做到“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8)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