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东方的基督教,指的就是东正教会以及和东正教会有关的一些其他教会。
冈萨雷斯在《基督教史》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即“君士坦丁时代的教会”和“后君士坦丁时代的教会”,他将上个世纪下半叶到今天的教会,叫做“后君士坦丁的教会”。
“君士坦丁教会”的意思,是说把教会和政治放在一个平台上,去考察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中,宗教在当时的世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有时,宗教可以对政治发号施令,而政治有时也会借助宗教来获得合法化。
而“后君士坦丁时代的教会”,宗教和政治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就像今天西方的一些国家。举例来说,在美国,办公室里是不允许谈论宗教的,因为上班的时间属于老板,谈论其他的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只能谈论与工作有关的事情。甚至很多地方,公司是不会借出他的场地来给人办团契或者宗教活动的,因为觉得这和企业发展无关。
当然,冈萨雷斯观察的范畴,基本上都是在西方教会,就是以罗马为中心的教会,以及后来的欧美教会。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东方教会”,按照罗马帝国来说的话,就是以君士坦丁堡作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的教会,或者是拜占庭帝国的教会。
东方教会与西罗马帝国的教会完全不同,西罗马帝国的情况是,教权往往在政权之上,教会的主教,特别是罗马的教皇,可以对国王和皇帝颐指气使。
而东罗马帝国是正好倒过来,因为它的权威一直集中在皇帝的手中,皇帝是拥有全权的,所以,教会当时的大主教甚至牧首,都要唯皇帝是从,甚至皇帝会随着自己的意思来废除教会的主教,或者皇帝对于教会信仰理念的接受程度,就注定了东方教会许多的纷争和问题。
公元1452年,发生了一件事。当时,东罗马帝国兴起的东面,兴起了一个新的国家,叫做奥斯曼,是由西突厥人建立的,后来他们信奉了伊斯兰教,再后来和近东地区一些民族混血, 就完全和唐代时候的西突厥人不一样了,他们已经有了高加索人的样子。
奥斯曼对拜占庭帝国进行侵略,造成东罗马帝国在最后的两百年当中,由一个大帝国变成了一个城,就是君士坦丁堡城。在这样的情况下,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希望可以和西面教会的弟兄联系。当时,西罗马帝国教会的态度是,你要得到我的援助,首先一点是要放弃你的信仰主张,接纳罗马的主教是全世界教会的元首,然后要按照西方教会的信仰教条,来构建你的教会生活。
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不是站在教会的立场,而是站在政治的立场,希望得到西方的援兵,后来就同意了。在皇帝的威逼下,君士坦丁堡的牧首页同意甚至签字了,签订了《弗洛伦萨条约》。在那时,罗马教会一统整个基督教社会。
可到了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三世率领20万大军,攻破了君士坦丁堡,这造成了几个影响。
首先,从神学角度来讲,在东方的教会里,有这样的说法,因为信奉东正教的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屈服于西方教会的压力,所以逼着东方教会去接受西方的教义,离开了正统的信仰,所以上帝责罚了东罗马皇帝和东方的教会,所以才有了1453年之变。
其次,他们虽然被灭掉,但是土耳其斯曼的苏丹,穆罕默德三世,其实他的背景是,他的妈妈是塞尔维亚人,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相传在她的苏丹的宫殿里,建立了一个小小的修道院,她的宫女也是修女。默罕默德三世对他的母亲非常敬重。
所以,在东正教的观点中,认为上帝废去了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是因为东罗马帝国离开了正统的教义,附从了西方的异端(他们把西方教会的信仰叫做“异端”)。而上帝使用的是穆罕默德三世,他是新时代的古列王,他的兴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是挽救了东方教会。因为如果他不进攻的话,可能接下来就没有东方教会了,而变成了罗马天主教君士坦丁堡教区。
第三,当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在城破之前没有多久,就把自己的女儿索菲亚,嫁给了俄国的大公。俄罗斯一直想成为欧洲国家,但是在欧洲人的文化视野当中,它一直是一个半蒙古的国家。
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后来从穆罕默德的后裔夺取了“哈里发”的称号,后来成为了整个伊斯兰教的教主。该国的统治者对领土中的基督教是怎么看的呢?他们把基督徒委托给君士坦丁堡的牧首来管理。
东方教会没有像西方的教会,有很多思想型的神学家,因为它们的神职人员都是来自修道院,这是它的一个特色。
俄国的东正教,虽然有问题,但是一直在发展。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俄国东正教有6000多万信徒。后来成为了俄罗斯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
东正教还有一个小的支派,不相信耶稣的神人二性,认为神性大过人性,就是“科普特教会”,即现在的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教会。今天的耶路撒冷,在主复活的“圣墓大堂”,就是相传埋葬耶稣的那个洞,它的后面就是一个科普特的小教堂。
(注:此前,上海国际礼拜堂阅读小组进行了冈萨雷斯《基督教史》的学习,本文根据活动现场讲解整理,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