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为何发生呢?从教会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可以问:为什么大革命爆发在天主教的法国,而不是有国教的英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英国在18世纪末经历了约翰·卫斯理所领导的一次的宗教改革,使得人心没有法国那么浮躁。另一种是说,英国建立了成熟的“牧区教会”的制度,基督徒们可以到离家最近的教堂做礼拜,有问题了可以及时找牧师来解决。
法国一直是处于社会矛盾很多的情况下,哪怕在议会中,贵族和底下的资产阶级议员之间,也是矛盾重重。而国王非常安乐、奢华,与百姓脱离。而19世纪的时候,维多利亚女王展现在人前的不是奢华,而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是幸福的家庭、温馨的生活氛围,这种方式让人感觉到,女王和中产阶级们是一起的,这和法国很不一样。
法国大革命的后果很惨烈,法王路易十六和王后都被砍头了。之后的法国非常混乱,从大革命开始到拿破仑,差不多有20多年的内战。所以,法国大革命有进步的一面,也有愚昧的一面,愚昧到甚至把历法都改了,希望可以重整乾坤。
在战争中,原来封建君王的势力受到了摧毁,欧洲社会进入到资产阶级掌权的社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于信仰的选择就比较自由、开放一些,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根据国王的指示。
而当时,英国的工业在发展,“浪漫主义”开始兴起,在这样的思潮底下,就把过往的中世纪想的非常美好。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的时代,讲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宗教上受“浪漫主义”的影响,所以出现了“牛津运动”。
这个运动的背景是,英国的国会开始出现了不是国教信徒的议员,另一点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当时英国两所最著名的大学,学校里的教授和学生,必须签字效忠英国国教,而且必须都是国教信徒,但从1840年前后开始,这规条就没有了,天主教或者其他的福音教会信徒都可以参加。
此外,爱尔兰本来是属于英国国教的控制范围下,但后来也成立了自己的教会,所以,英国的教会就变成了“United Church of England and Ireland(英格兰和爱尔兰联合教会)”。
还有,当时在耶路撒冷,德国路德宗的教会和英国的教会谈,他们准备在耶路撒冷建立一个联合的教区,由两国联合来任命主教。当时英国教会里一些保守的人士觉得,这个不可思议。因为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宗教传统都不同,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的。
其实,英国政府,也对教会有着一个不那么正确的、不符合神学的引导。比如,英国政府极力地想与德国在耶路撒冷进行一个合作,因为耶路撒冷当时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英国就希望从政治的角度把德国拉起来,一起在耶路撒冷把奥斯曼土耳其的势力赶走。但英国教会觉得,这就把我们和路德宗混在一起了,所以很不满意。
1845年,在牛津的圣马利亚教堂,一位名叫John Kebler的牧师就发表了一篇讲道,叫做 “The National Apostasy(举国叛教)”,听众是一帮牛津的主教和牛津大学的教授等。讲道的意思是国教自断生路,从大学和议会里面退出来,大学不再是纯粹的国教的大学,并开始让其他人进来了。从那时起,英国就进入到了“牛津运动”的氛围中。
这个运动,所讲究的是英国有独立的教会,而且是从耶稣基督延续下来的教会,所以英国的教会没有必要和其他的教会整合在一起,它要自立门户。其次,英国的教会自古至今也没有中断过,所以古代英国那些宝贵的资产,今天我们也应该去接受它。第三,教会的崇拜应该恢复到非常豪华和有仪式的传统里。第四,英国的教会不能说是属于基督新教的,它是介于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桥梁教会,它应该有这样的地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英国教会的面貌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实,整个改变,从历史、信仰和政治的角度看,是和英国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有关。因为英国是大英帝国,整个世界1/3的土地是由它来占领,它的人口在当时仅次于中华的大清帝国,它创造的产值已经是世界第一。
另外,英国人觉得,体面的人也应该有体面的信仰,所以,英国的教堂给人以豪华、庄严肃穆之感,这是从19世纪中期的“牛津运动”后才有的。他们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回报古代”,以抵抗科学和启蒙运动对于教会的侵蚀。所以,从左翼思潮来说,这是一个右派的运动。但是,从基督教整个的发展来说,这个运动使教会的面目发生了改变。从那时开始,英国重新有了修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