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结果子的,他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约15:1-2)
这是青年团契群9月3日-9月5日背诵并默想的经文。第三天清晨,我照常背诵打卡后,总觉得少点什么,点开录音重听,熟悉的声音在晨光中缓缓流淌,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凡属我不结果子的,他就剪去”。我的心突然咯噔一下,急忙上翻前两天的记录,才发现连续三天背诵的经文中,都漏掉了一个词——“枝子”。
“枝子”跑哪去了?
点开其他姐妹的录音,发现不止我一人遗漏了这个词。说实在的,这两节经文耳熟能详,然而正是在这最熟悉的地方,我们竟一同迷失了。
一词之失,初看不过是记忆之疏,细思之后着实有些感慨。
以往也曾出现漏字、多字的情况,虽及时修正,却未从根源上重视。直到这次“枝子”连续三天集体“失踪”,我才意识到这或许是我与许多人共同的属灵短板:将“记忆式输出”演变为“熟练性错误”。
我们常对某些经文自认为非常熟悉,便不自觉地进入“自动背诵”模式。在没有经过手写、默想和心灵沉淀的情况下,纯粹依靠记忆回放,大脑就会下意识地对语句进行“优化”。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深层却反映出我们对神的话语,逐渐失去了最初时的那份谨慎与敬畏。
再者,我们常常为了“赶时间”追求效率,却忘记了经文会向我们说话。即便一字不差地复述,若不默想、不揣摩,不让真理在生命中流淌,背诵得再准确,经文也依然停留在生活之外。经文还是那段经文,“我”也依然是那个“我”——未曾相遇,生命也未有改变。多年过去,属灵生命仍停滞不前。
我再次打开圣经,细细品味:“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结果子的,他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这一次,我看见了前所未有的亮光。我注意到,那“不结果子的”,其身份被明确强调为“枝子”;而那“结果子的”,其“枝子”一词却被隐去。这看似省略,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属灵智慧。
因为耶稣是葡萄树,我们是枝子,这已定义我们的身份是连于基督。结果子与不结果子,恰是两种基督徒生命的写照:
一种生命不爱结果子,总忙于装扮自己、彰显自己,强调作为“枝子”的本身,却无法用果实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枝多叶茂”成了不结果子的完美伪装,在日光下格外醒目。若一个人总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资历、财富,以“枝子”之名填补没有果实的虚空,那么这身份恰恰反衬出他生命的贫瘠与虚浮。这样的枝子,难免要被祂剪去。
另一种生命渴望结果子,便从根部汲取养分,默默生长,在叶子的荫蔽下将一切供应输送给果实。阳光之中,果子饱满、汁多甘甜。当一个人将“枝子”的身份谦卑隐藏,甘愿成为通道与器皿,他不必宣称“我是枝子”,果实却早已显明其价值,因为根部的养料藉他输送,天上的日光藉他做功。他作为“枝子”的价值,早已被硕果累累而显明。
真正的生命,是连于元首基督,让祂的生命之水流过我们这条枝子,自然活出祂性情的果实。不再是我们努力为基督结果子,乃是基督的生命在我们里面自然结实。
愿每一位读祂话语的人,不再是机械式打卡,也不只是为完成任务强迫自己,而是带着饥渴慕义的心,在追求中遇见生命的主,因为祂说:我来是叫你们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是呀,祂给了我们新生命,也巴不得属于祂的人都像祂一样,结出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的果子来。
愿我们真的把祂的话当作食物吃了,好使我们的身量和智慧一齐增长。
愿祂的话成为我们生命的供应和雕琢,在祂的塑造中成为持续对祂的颂赞和见证。正如祂说:“凡结果子的,他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河南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