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叹息:若是当年摩西派出的那十个探子,也能像约书亚和迦勒一样——不带回恐惧与绝望,而是带回信心与盼望——即便他们也看见了城墙的高大、敌人的凶猛,却依然坚信神的伟大不容置疑,也能进入那丰盛之地……那么,以色列民的命运是否会不一样?至少,那一代人的命运必将改写。
遗憾的是,现实往往是少数服从多数。同胞们信心匮乏,即便约书亚和迦勒信心坚定,也只能成为“孤勇者”,无奈地随着众人漂流旷野四十年。他们始终持守信念:不衰减、不动摇,正如所谓“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实在令人动容。但他们改变了以色列整体的命运吗?——个体的光芒再明亮,若不能成为众人的光,终究难以照亮整个民族的未来。
主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16:15)我们该怎么去呢?圣经教导我们要“作光作盐”。
这个要求本身就已不易——“作光作盐”归根结底,是要我们杜绝表演,让内在已有的基督生命自然流露出来。活出真实属灵的生命,让主耶稣的品格渐渐成为我们自己的品格。
最近我读了许多殉道者的事迹,深受感动。有些人在殉道前引用了主的话:“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如此看来,“作光作盐”也带着一份悲壮。先谈“作光”:光代表美好、明亮与温暖,但发光的物体自身必有损耗;“作盐”更是如此——菜肴因盐变得美味,盐却消失其中,默默融化。正所谓“长夜难明,总要有人舍身点灯。”
我说了这么多,若只被理解为鼓励大家“破碎自己”或“殉道”,那就偏离本意了。正如一位牧师所说:“在今天的中国,你想‘殉道’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我们先要做好每天的琐碎小事。
我们只要肯“舍己”、走出“舒适圈”,并不总要轰轰烈烈、以血殉道。“作光作盐”更是一种日常而安静的抉择——是在流言四起时,不懦弱、不自保,愿意为真相说一句话;是在疲惫不堪时,仍以温柔对待家人,而不是把负面情绪发泄给他们;是愿意放下自己的计划,去倾听需要帮助的人;是以善良和真诚对待一切生命,也珍惜没有生命的物品;是甘愿如盐融化,将自我消融于他人的益处之中,使自己成为别人的祝福,最终让整体的味道得以调和;是愿意如光发出,哪怕损耗自己,也要驱散一片黑暗,让温暖与明亮成为他人前行的依托。
只有甘愿这样做的人,才能真诚而坦然地成为那结出千万子粒、却消失了自己的麦粒——真正的生命之道,正藏在这平凡的消失之中:当我们愿意如盐融化于他人的生命,如麦粒埋入生活的土壤,反而真正成为世界的滋养与祝福,结出丰硕果实。
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因为我们真实经历过神的恩典,就必然渴望别人也能同享这恩典;因为我们被神的爱触摸,自然愿意这爱也去触摸他人。那么,就让我们好好“做作光作盐”。唯有众光同辉,才能照亮这地的每个角落;唯有薪火相传,才能迎接“神的国”早日降临。
四十年的旷野漂流终于结束,新一代以色列民在约书亚的带领下,进入了那应许之地。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辽宁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