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的杖与竿,成就我心中的永恒

作者: 王元皓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8-29 19:11:29
分享与播放

在希腊神话中,神祇与凡人之间,横亘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永恒与朽坏。诸神拥有不朽的生命,他们的存在不受时间洪流的侵蚀,然而,这种永恒却常常伴随着权力的争斗、无尽的嫉妒和命运的捉弄。他们是永生的,但他们的生命却充满了凡人般的缺陷。

在神话的悲剧里,永恒的嘲弄达到了极致。黎明女神厄俄斯为她所爱的凡人提托诺斯向宙斯求得永生,却忘了同时求取青春永驻。于是,提托诺斯虽得以长生,却无可避免地老去,最终变成了一只蝉,日日夜夜在悲鸣中诉说着永恒的残酷——永生的肉体困住了朽坏的灵魂。这正是人类内心深处最深的恐惧:长生并非是救赎,若无意义和希望,它只会是无尽的煎熬。

然而,另一种永恒的观念,在希腊哲学中悄然浮现。它并非关乎肉体的长存,而是指向一个超越时间的、完美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的洞穴寓言里,凡人所见的世界不过是虚幻的影子,而真正的“永恒”存在于洞穴之外,是可供灵魂追寻的真理、美与善。但这趟旅程异常艰辛,需要强大的智慧和毅力,且最终能抵达者寥寥无几。

从神话到哲学,人类不断为永恒寻找解释:或寄托于肉体的不朽,或寄托于理念的永存。但无论是悲剧性的幻灭,还是哲思的高远,都无法真正满足人心底对永恒的渴望。

一、永恒背后空缺的心灵

人生如白驹过隙,我们总盼望在有限的光阴里留下些能长存的东西。这样的心结,其实源自人对永生的本能向往。

或许是因为从未有人郑重告诉过我们“永生”的可能,或许是因为太久没有人提及“永恒”这一沉重的话题,以致许多人无法辨认心底那微弱却真实的永生意识。然而,正是这股意识的催逼,使人不得不去寻找永恒。前方终有死亡的必然,于是人们索性退回到过去,试图以回忆赋予往事一种永恒。既然得不到永恒的确据,便将历史时间压缩到无穷小,捕捉一个个瞬间,并将其定格在记忆里。当这些瞬间被串联起来,往事便在脑海中浮现,如同胶片上的一格格画面,在放映机下延展成影片。于是,人们喜欢拍照,也喜欢翻阅旧照,因为在回忆的循环中,时间仿佛可以逆转,往事得以延长。看似,永恒就这样在有限的历史时间中被模拟出来。

但是,如果前方除了死亡真的一无所有,那么人对往事的永恒化尝试注定徒劳。若生命本身不能超越有限而进入永恒,那么即便再精湛的时光雕刻,最终也只能化为人生的陪葬品。倘若永恒真能在历史时间中实现,那么它也不过被囚禁在有限的框架里,从而背离了“永恒”的本质。

问题是,如果根本不存在永生,那么人心底那挥之不去的永生意识又从何而来?这岂不正应验了圣经所言:“神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参传3:11)?若没有来自永恒者的启示,我们根本无法凭己力生发出这样的意识。人的渴望,正是无声的指向——它昭示着一位超越时间的神,唯有祂能真正赐下永恒。

二、死亡的阴影与爱的突破

罪的进入使这一切发生了断裂。亚当夏娃的悖逆,让死亡如阴影一般临到全人类。人的生命自此被时间丈量——年岁可以计算,光阴可以消耗,肉体终有归尘的一刻。但矛盾的是,人心深处对永恒的渴望却并未熄灭。有限与无限的张力,成了人类存在最深的痛苦与追问。凭着有限的视角,人永远无法抵达无限的永恒;只有从永恒的上帝出发,才能照亮有限的人生。

因此,若人不信上帝,就失去了以永恒为参照来理解生命的可能。人生便只剩下短暂的奔忙与虚空,无法触及本该属于我们的荣耀与意义。罪如同一道隔绝的鸿沟,使人无法靠自身的努力通向永生。人的道德、修行或哲思,都不足以跨越这道隔阂。

上帝的救赎方式完全不同于人的设想。祂并没有要求人靠自我挣扎去攀登永恒,而是主动进入人的世界。祂差遣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成为赎罪的羔羊。基督甘愿舍身,被钉在十字架上,用祂无瑕疵的生命担当了世人的罪;三日后祂复活,胜过死亡的权势。那道阻隔永恒的屏障自此被打破,人借着信靠祂,便能与永生的上帝重新和好。

“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爱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无限者亲自进入有限的时空,永恒者愿意承担灭亡者的命运,好叫灭亡的人因祂得以进入永恒。永生因此不再只是人心底模糊的渴望,而是因着基督成就的救赎而成为确切的盼望。

对永生的渴望得以成全,不是靠着回忆,不是依赖知觉,也不是寄托于梦想。回忆属于过去,知觉停留于当下,梦想则投向未来;它们都被局限在时间的维度里。过去已逝,无法挽留;现在转瞬即逝,难以把握;未来未至,充满不确定。而永生并不在这三个维度之内,它是时间无法丈量的,是超越一切流逝的存有。

当人将信心放在那位永恒者——耶稣基督身上时,永生的渴望才真正得到回应。因为祂自己就是永恒的主,超越时间的起点与终点;祂既是“阿拉法”,也是“俄梅戛”。人对祂的信心并非一种心理安慰,而是参与在祂永恒的生命里。正如光一旦照进黑暗,就无法被黑暗吞没,信心一旦与基督相连,就进入了永恒的维度,不再受制于时间的流转。

三、在杖与竿下学会哭泣与安息

因此,永生并不是一种模糊的心灵寄托,也不是对死亡的自我安慰,而是与永恒者的联合,是因着信心而与祂的生命相通。在基督里,我们不再是过去的囚徒,不再被当下的焦虑捆绑,也不再惶惶等待未知的未来;我们因祂进入了超越时空的平安与盼望。

当然,尽管知悉了这些,可我的心情依旧有反复,也有软弱,在主里仍会哭泣、甚至绝望。但当我回头凝望时,那些痛苦的经历其实一直在琢磨我、塑造我。无论我处于何等绝境,主始终在扶持我——即便在死荫幽谷,祂的杖和竿也都安慰我。祂为我们擦去的泪水,不是因浪费生命而流的悲伤之泪,而是因得赎之后转悲为喜的泪水。在主里的每一段经历,都是祂信实的确据,是祂与我同在的印记。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仍要面对许多困难与挑战,但我相信,靠着神的恩典,我们必能安然度过。因为我们的神是那位铺张诸天、立定地基、创造万有的主;祂真实可信,且满有怜悯与恩典。祂曾应许我们:“大山可以挪开,小山可以迁移;但我的慈爱必不离开你,我平安的约也不迁移。这是怜恤你的耶和华说的。”(赛54:10)祂的应许,永不落空。

祂的杖与竿,就这样在我的生命中,成就了那份超越痛苦与时间的永恒。

现在是2025年8月29日夜间19点00分。此时此刻,在上海的街头,或许有人正加班归家,在路灯下显得疲惫孤单;此时此刻,在书桌前,也许有人正翻开一本书,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此时此刻,世界的无数片段都被时间的镜头捕捉,却终究在流逝中化为过往的影像。然而,在这条不断向前的时光长河里,曾经有一位来自永恒的救赎者被钉在十字架上。祂以自己的死与复活,开辟了一条通往永生的道路。

时间可以吞没人间的风景,却无法抹去祂的爱与应许。唯有在祂里面,我们才得以与永恒相连。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上海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