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花了一些时间读完了特雷西·基德(Tracy Kidder)所著的非虚构作品《生命如歌》(Strength in What Remains)。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年轻的非洲难民——德奥格拉夏(Deogratias)的真实故事。从卢旺达和布隆迪那片饱受种族灭绝战争蹂躏的土地,到纽约这座灯火辉煌却充满陌生和孤独的大都市,德奥的人生历程是一首既沉痛又充满力量的生命之歌。
作者特雷西·基德,一位生于纽约的作家,几十年前结识了比他小三十岁的德奥。正是这段奇妙的相遇让他决定用笔将德奥的故事娓娓道来,书名《生命如歌》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生命在苦难和绝望中依然奏响的坚韧旋律。
德奥的起点: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现实
书的开篇带我们进入德奥22岁的视角。他第一次乘坐飞机,从熟悉的乡村家园飞向陌生的纽约市。德奥出生在布隆迪一个朴实的乡村,那里有牛群、学校、家人。他对飞机充满了惊奇和敬畏,看到飞机舱内整齐的白布座椅时,他甚至感叹那是“他见过最漂亮的房间”。那柔软的座椅和飞行的感觉令他惊喜万分。
但飞机上也有令人困惑的细节——座椅前的资料不是法文,尽管法语是他所学的“世界通用语言”。这小细节,象征着他所处世界的陌生与不确定。降落纽约时,德奥身上只有两百美元,不会英语,没有朋友,更没有依靠。纽约这座巨大的城市对他而言既陌生又冷酷。他不得不依靠陌生人的帮助,靠送杂货的工作维持生活,晚上睡在中央公园的长椅上。
帮助他的有一位修女莎伦,她像母亲一样关心他,帮他找到住所,办理合法身份,鼓励他接受教育。然而,接受帮助的滋味是复杂的——德奥既感激又心存抵触,他渴望自立,却不得不面对依赖的现实。这种挣扎体现了人在逆境中的脆弱。
书中最令人振奋的部分,是德奥在纽约拼搏求学的历程。一个不会英语、没有资源的青年,最终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所常春藤名校。他从亨特学院的课程开始,努力学习英语,完成SAT考试和微积分课程,甚至成为第一个提前交卷的学生。
身边的人看到他的热爱与潜力,自愿资助他的学费。他选择了医学和哲学作为专业,试图“弥合自己经历的创伤和表达的鸿沟”。德奥的求学过程,像极了一首从黑暗中升起的赞歌,是对生命韧性的最佳诠释。
创伤的根源:种族灭绝的黑夜
德奥来到纽约前的经历,是他故事的灵魂所在。卢旺达大屠杀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作为胡图族与图西族冲突的见证者,德奥在一次暴力事件中躲藏在医院的床下,听见邻居们被屠杀的惨叫声,闻到燃烧人体的刺鼻气味,感受着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
逃亡的四天里,他徒步走过四十五英里,目睹母亲死去、活着的婴儿无人照顾的悲惨场景。作者细腻地描述了德奥内心的变化——那些噩梦般的记忆不只是梦,而是比梦更真实、更恐怖的现实。正是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对生命的敬畏。
当作者基德陪同德奥回到那些曾经的恐怖地点,站在医院前,感觉到一股“爬行的寒意”和弥漫的邪恶气息,甚至萌生“也许该回美国”的念头时,我们仿佛也进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感受到战争与仇恨带来的无尽伤害。
耐心倾听的力量
作者基德和德奥的相识,源于基德对德奥故事的好奇,但真正的了解却需要耐心和时间。布隆迪文化崇尚坚忍,谈及过去往往带有负面色彩,德奥初时难以完全打开自己的心扉。经过两年多的对话,基德学会了倾听,不急于打断,给予信任与空间,让德奥的故事缓缓浮现。
这段经历不仅让基德体会到写作的责任,更让他理解了真正的沟通是如何跨越文化与伤痛的隔阂。两人一起走访纽约街头、中央公园,甚至重返布隆迪,让故事的细节和情感变得鲜活。这种陪伴的力量,是让创伤得以被看见、被理解的重要一步。
书中结尾,德奥已经回到布隆迪,创办医疗中心,帮助曾经的敌人——胡图族人。这一举动,彰显了非凡的饶恕与爱的力量。他选择用生命中的创伤去成就他人的生命,让仇恨转化为关怀,让痛苦成为希望。
这让我深思,面对创伤与不公,人的回应有多种选择。德奥的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世界充满黑暗,但个人的选择与坚韧可以成为光的源泉,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在黑暗中寻找盼望与生命的光
德奥的故事,是苦难中坚忍与盼望的真实写照,而这恰恰呼应了圣经中许多关于苦难、救赎与生命更新的教导。
卢旺达大屠杀是极端人性堕落的表现,是罪恶和仇恨的恶果。在《罗马书》5章12节里,保罗指出:“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了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战争、屠杀、仇恨乃是罪恶在社会中的显现。德奥经历的恐怖现实,是罪的严重后果,让人深感世界的破碎和人类的软弱。
然而,基督信仰也告诉我们,在最深的黑暗中,神从未离开。《诗篇》23篇说:“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德奥在经历绝望时,内心虽受创痛苦,但他并未完全失去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盼望。神的恩典常在我们软弱时显得完全。德奥获得了陌生人的援助和善意,这正是神借人手施行怜悯和帮助的体现。最让我动容的是德奥回到布隆迪,服务曾经敌对的族群。这种选择深刻体现了基督信仰中的教导——爱你的仇敌,祝福那逼迫你的人(太5:44)。饶恕不是软弱,而是释放自己和他人于仇恨枷锁的能力。
德奥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位见证者卢旺达牧师以撒·恩德瓦尼耶(Isaac Ndwaniye)。在1994年那场惨绝人寰的卢旺达大屠杀中,以撒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亲人:他的妻子、九个年幼的孩子、父母,甚至兄弟姐妹,都在那场暴力与仇恨的洪流中被无情夺去。面对如此巨大的个人悲痛与创伤,他本可以选择愤怒、仇恨,甚至复仇。然而,以撒牧师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凭着信心,以撒选择了饶恕。他坚信,只有在饶恕中,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内心平安,也唯有饶恕,才能促成个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解。以撒在他的讲道中常常引用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话语:“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路23章34节)。这句话不仅是耶稣对敌人的慈悲呼喊,也是以撒牧师用来鼓励伤痛中的信徒迈向饶恕之路的力量源泉。
他的见证不仅是一种信仰的宣言,更是对现实的回应。在经历了极致的黑暗与绝望后,他通过基督的爱将心中的仇恨转化为饶恕和爱,成为社会治愈和民族和解的重要推动者。他的生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破碎心灵前行的道路。
读完《生命如歌》,再想到以撒牧师的见证,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生即使经历了无边的黑暗、痛苦和恐惧,但依然能够因着爱、信任与饶恕而焕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量和光芒。
作为一名基督徒,我看见神在那些被创伤撕裂的生命中,依然在默默工作。神用祂的怜悯和恩典穿越文化的隔阂,穿越语言和身份的鸿沟,穿越那曾经深刻伤害人心的伤痕,医治破碎,赐下盼望。神呼召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这生命之歌的歌者——在这纷乱不安的世界中,活出基督的样式,用饶恕回应仇敌,用爱温暖冷漠,用和平代替纷争。正如以撒牧师和德奥所示范的,饶恕并非软弱,而是生命最强大的力量,是让黑暗退散的光。
每位基督徒都可以肩负起这个使命,像基督那样去饶恕,去爱,去传递光明与和平,让生命唱出最美、最真实的歌。这样的生命,无论遭遇何种风暴,都不会被击倒,反而会在风雨中越发坚韧,越发明亮。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