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在社交平台刷屏: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一所幼儿园上百名孩子血铅超标,其中最严重的个案超过正常值几十倍。调查发现,是后厨在给孩子做餐点时,违规使用含重金属的彩色工业颜料,只为让饭菜“看起来更好看一点”。
社会一片哗然,愤怒、不解、悲伤夹杂着家长的痛哭与媒体追责。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公共安全事件:它关乎孩子的健康、监管的失职,以及制度背后的漏洞。
然而,就在几乎同一时间,另一条“轻松新闻”也登上热搜:在上海某美术馆,展览纪念品中的“潦草梵高”系列文创产品因为设计风格搞怪、颜值可爱,在展览第一天就卖断了货。网友争相晒图、求购,还有人调侃“这不是我写作业的样子吗”。
你或许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跳跃”——昨天还在为儿童铅中毒事件愤慨,今天就被一条“文创爆款”逗笑;刚刚转发了一篇关于责任追究的长文,下一秒又在刷“潦草头像生成器”。
但问题是:这种反差真的正常吗?
被切换的注意力
我们并不是真的冷漠。大多数人看到孩子受害会愤怒,看到创意产品会欣喜。但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我们总是很快忘掉刚刚发生的事,被新的信息不断拉走情绪?
媒体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不只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它还决定我们该关注什么、忽略什么、怎么想、什么时候转移话题。信息不再是线性的,而是拼盘式、抽签式、跳格子的。你刚对一件事情产生情绪,“下一条”就已经在屏幕下方等你了。
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批判的那样:当一名主播刚播报完地震或枪击案,立刻笑着说出“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天气”时,真正发生的不是新闻在变化,而是观众的情绪被训练去“迅速转场”。
这不是偶然,而是我们所处的媒介环境所刻意塑造出来的“节奏感”——一个不断切换、快节奏、碎片化的世界。这种模式并不只是让我们的信息更新得更快,而是悄悄地改变了我们感知现实的方式。
在电影《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中,有一个简短但发人深省的片段。电影中的“游戏设计师”——也就是专门操控公众注意力的人——在策划如何摧毁女主角凯妮丝的声誉。他说:我们不需要直接攻击她、反驳她的言论。我们只需要操控画面,把她的形象放进一个“错位的语境”中。
比如这样:一边播出她穿着婚纱准备结婚的镜头,下一幕紧接着是人民被鞭打、被处决的画面。人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把她跟暴政联系在一起,开始怀疑她是不是也变成了当权者的一份子。
这段剧情其实揭示了一个现实中的媒体操作技巧:你不需要直接说“她是坏人”,只要不断制造混淆、让人们分不清正与邪、美与丑、真与假,他们就会开始动摇——你已经达到目的了。
快节奏新闻,是一种“思维方式”
波兹曼认为,从本地报纸到全国电视,从纸质阅读到声光画影的传输,这一切都不是简单的传播手段改变,而是价值观的改变。过去的人关心的是家门口的事,现在的我们则整天被全球的“快讯”包围:海的那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我们不明就里,却还是点进去看了看。看完之后,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继续下滑,刷下一条。
这种模式催生了一种“信息消费习惯”——快速浏览、快速遗忘。于是,新闻必须变得简短易懂、图文并茂、情绪鲜明。今天看到震惊的事,明天已经忘了发生过。昨天对某事义愤填膺,今天已经换了新的愤怒对象。
这不仅是一种传播风格,更是一种“世界观”。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变得难以持续思考,也难以形成深刻的回应。波兹曼称这为“碎片化的世界”,其中的道德逻辑,不是“连贯”,而是“跳跃”。
我们逐渐不再追求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只剩下“啊,好离谱!”的感叹,再加上点赞或转发——然后转身就忘。
互联网:无所不包,但也无所连结
今天,这种“快切快看”的模式不再局限于电视,它已经彻底渗透进我们的手机与互联网生活中。
2021年,喜剧演员博·伯纳姆(Bo Burnham)在他那部充满反思的网络专辑《Inside》中,写了一首歌叫《欢迎来到互联网》(Welcome to the Internet)。这首歌像一首“荒诞的赞美诗”,讽刺地唱出网络世界的真相:你想要什么,这里都有——小猫、玩笑、战争、恐惧,甚至阴谋和色情,只需一点点击,就能从一个跳到另一个。
这句歌词像极了我们日常上网的状态:什么都能看,什么都能搜,什么都能转发。但看到的越多,我们真正理解的却越少。我们像飘在信息海洋里的人,没有锚、没有方向,也没有真正的休息。
当然,这样的现象不只是一种媒介病,也是我们信仰生命需要认真面对的属灵挑战。在天水血铅超标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之恶、监管之失与制度之殇,但真正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种“集体遗忘”的速度。这不是因为悲剧不严重,而是因为我们的心早已被训练得太过麻木、太易分心。于是我们也必须严肃地问:作为基督徒,在这个碎片化的信息世界中,我们应当如何回应?我们又该如何守护内心的“连贯”与真实的怜悯?
信仰呼唤一种“不被拉走”的专注
圣经中有一节耐人寻味的经文:“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言4:23)
在一个注意力被商品化、同情被稀释、正义被娱乐化的时代,“保守我们的心”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信仰不是一种对新闻的冷感,不是让我们只关心“属灵的事”,而是让我们在任何世俗震动面前,仍能守住那份不被世界同化的清明与专注。
主耶稣并没有对这个世界的苦难视而不见,反而时时与“看不见的人”同在——被排斥的病人、被压迫的妇人、失声的孩子。他看见、停下、回应。他没有被“下一条新闻”拉走,而是让痛苦在祂的行动中停留、发酵,成为爱的种子。
所以我们需要操练的,是“不被拉走”的生命节奏——愿意在一个事件上多想一会、多祷告一些、多问一句“我能做什么”,哪怕只是为受害的家庭守一个默祷、写一封公开信、拒绝转发轻佻的“接力热搜”。这不是小事,而是一种反抗,一种属灵的忠诚。
这正是我们信仰最需要显明的时刻。面对这个浮躁而健忘的世界,我们不该只是沉默的过客,而要成为那少数愿意“记得”的人——记得孩子们的哭声,记得不该被原谅的疏忽,记得每一次苦难背后沉甸甸的责任。因为在记得中,我们才能持续爱,在爱中,我们才能不被这时代牵着走,才得以在纷乱的信息洪流中,仍选择为真理驻足,为正义发声,为怜悯祷告,不倦不忘。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