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安慰”变成伤害:真正的陪伴,从“走心”开始

作者: 朱添瑜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10 11:20:40
分享与播放

这几天我听到一个事情:一位姊妹的丈夫因车祸离世,另一位姊妹去安慰她,对她说“不要悲伤,现在你一个人了,正好可以安心地为主做工了。这么看你丈夫回天家是好事。”据说,那位被安慰的姊妹更伤心了。

我想起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看过一个采访,一位记者采访因地震成为孤儿的一个孩子:“你的家人都在地震中去世了,你现在难过吗?不要难过了!”是不是挺让人无语?挺可笑的。

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会说一些“不走心”的场面话。美其名曰是安慰,其实是不是在往人家的伤口上撒盐呢?“细扒”起来似乎有很多原因:比如根本没有感同身受的情感,却要碍于情面,觉得必须说几句“场面话”,结果就造成了这种情况;又或者是以为自己的爱心足够,只是理解不到位,终究是无法感同身受……

归根到底还是爱心不够,所以无法安静地、真诚地体会圣灵的感动,或者刚愎自用的认为自己很行,不愿顺从圣灵的感动。

一提到劝人反倒劝“毛”了,首当其冲的就是约伯那帮朋友们:以利法、比勒达、琐法最初的举动是好的,爱心也是丰盛、真诚的。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他们能够从遥远的地方赶来,可见十分真诚。他们为约伯的遭遇感到悲痛,与他一同静坐七天七夜——这沉默的陪伴本身是有效的安慰,真是令人感动!

问题出在他们开口之后,他们维护自认为对的“神学正确”和“道德公式”,看得比理解、陪伴受苦的朋友更重要。说他们没有真正的爱心,这话肯定让他们听了会十分委屈,但他们真的只是忙于为自己的信念辩护。

他们用冰冷的“道理”代替了温暖的“同理”,用“审判”代替了“陪伴”,用“说教”代替了“倾听”。最终,他们的“安慰”不仅无效,反而成了约伯痛苦的又一种来源。神最终也亲自责备了他们“不如我的仆人约伯说的是。”(约伯记 42:7 )。

真正的安慰,往往不在于你是否碍于面子必须说话。很多时候,我们一开口,就不知不觉陷入到自己的预设,无法用心去感受对方的痛苦,也不能安静地与之同在。

说到底,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话,安慰失效,往往不是因为道理不对。我们急于用自己认为“对”或“好”的话去“解决”对方的痛苦,或者急于表达自己的存在感——“看,我在安慰你”,却忽略了对方此刻最真实的感受:就是那份无法被轻易抹去的悲伤、失落或委屈。

真正的安慰,起点是放下自己的道理和预设。先安静地“看见”并“承认”对方的痛苦,说白了就是“走点心”。像约伯的朋友们最初那七天的沉默陪伴,那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安慰。有时,一句“我知道你很难过,我在这里陪你”,或者只是默默递上一张纸巾,比任何“合理化”苦难或“转移焦点”的劝解都更能触及人心。

我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句话:“安慰不是要堵住眼泪,而是允许眼泪存在,并陪伴在流泪的人身边。”——这需要放下自我,真正“走心”。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辽宁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