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文字写作的需要,我常常坐在电脑前,敲打着一个个冷冰冰的键盘,想着如何把抽象的神学词句写得温暖、有血有肉。可是有时候,当我在聚会时,听见教会里弟兄姐妹们的笑声,看见老信徒揉着酸疼的膝盖慢慢走进门口,闻到厨房里有人在煮饭、烧水,那一刻我就明白了:原来,最有温度的真理,恰恰是被一群人活出来的。
我们说,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这是保罗用过最多的比喻,也是一句许多人耳熟能详、却未必真懂得的话。今天,我想借着平日里的研读和反思,和大家一起思考:教会为什么叫做“基督的身体”?为什么我们要警惕“无身体感”?
从耶稣的身体开始
《约翰福音》告诉我们:“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这是信仰最深处的奥秘:上帝不是远远站在天上喊一声“我爱你们”,而是亲自披上人类有限、脆弱、会饥饿、会流血的身体,走到我们中间。祂吃饼喝水,和穷人一起坐地上,和罪人一起流泪。这意味着,上帝主动用“身体”来向世界证明祂的爱。
耶稣在世的时候,门徒可以真实地拉住祂的手、倚在祂怀里、甚至在十字架下亲眼看见祂的身体为人裂开、血流尽。那是最真实的爱,也是最真实的救赎。可当耶稣复活升天后,这个肉身不在我们中间了,那么祂还在吗?祂在哪里?保罗告诉我们:祂依然在,只是换了方式继续活在地上——那就是“教会”这一个新的“身体”。
我们是祂的肢体
《哥林多前书》里写得很美:身体只有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脚不能因为自己不是手就说“我不属于身体”;眼睛不能嫌弃耳朵。每个部位虽然形状、功能、位置不同,可没有谁是多余的,也没有谁可以骄傲自大地说“我不需要你”。
这就像一间真实的教会:有讲道清晰的牧师,也有一字不识却能热心接待的阿婆;有会带敬拜的年轻人,也有背后默默祷告的长辈;有孩子在角落吵闹,有年长者坐在椅子上默默叹气——这一切不完美、不整齐、不高大上的样子,正是“身体”的真实。
若某个部位生病,整个身体都跟着难受;若某个成员被冷落或受伤,整个群体都受亏损。反过来,当一个人被爱包围、被真理扶起,全体也同得荣耀。这就是教会成为“基督身体”的奥秘:我们互相属于,也互相承载。
不同,却在爱中连结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最容易变得“无身体”。许多人可以隔着屏幕发表观点、吵架、点赞,却很少面对面真实地分享生命。我们习惯了文字消息替代倾听,习惯了表情符号代替安慰,习惯了随时随地屏幕上的“已读不回”,却忘了人是需要彼此触碰、需要在真实空间里被理解和被陪伴的。
可是,基督徒被呼召的却恰恰相反:不要只是空喊“我爱弟兄姊妹”,不要只是线上群里发个“为你祷告”,然后转身忙自己的事,而是要学会放下手机,腾出时间,走进彼此的世界里,坐下来一起吃饭,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把饼掰开,把杯传递,把冷漠的点赞换成一个温暖的拥抱,把隔着屏幕的评论换成一次真诚的倾听和劝勉。
这就是“身体感”。在教会里,你会遇见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有你看不惯的脾气,有你不懂的生活方式,有你觉得“不属灵”的表达方式,有你一开始根本无法亲近的人。但正是这一份不同,让我们学会谦卑,让我们学会倾听,让我们在磨合和饶恕中一次又一次地成长。就像身体里的手和脚、眼和耳,看起来差别大得很,可一旦分开,整个身体就瘫痪了。彼此不同,却因着同一位主、同一位圣灵而成为一个活着的、有机体的整体,这是多么奇妙的恩典!
这也是为什么,一切真正的教会生活都离不开面对面的聚会与真实的同行。即使技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我们可以跨越城市和国界分享信息、在线学习,可我们若只活在屏幕里、只在网络讲座里“观望”信仰,而不愿意走进真实的团契、不愿意参与彼此的喜怒哀乐,就很难真正成为“身体”。身体必须是有温度、有接触、有碰撞的。
活着就是见证
若耶稣是头,我们是祂的肢体,那么这个身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继续活出耶稣,让人透过我们,看见那位不可见的神。
当世人问:“耶稣爱人到底是什么样子?”你我就是最直白的回答——看教会,看一群互相相爱的平凡人,看他们如何照顾老人、接纳流浪者、彼此扶持,甚至在冲突中学会饶恕。
人若在教会里真实看见彼此相爱的群体,就像看见昔日那位为人洗脚、为人舍命的耶稣。就像小德兰所说:“我看到教会必须有一颗心,这颗心必须燃烧着爱的火焰。我看到唯有爱才能驱使教会的其他成员,倘若爱消逝,使徒们将不再传播福音,殉道者们也会拒绝流血牺牲。我看到所有的圣召都归结于爱,爱是万能的,它跨越时空,永恒不变。在狂喜的欢愉中,我呼喊:‘耶稣,我的爱,我终于找到了我的圣召,那就是爱。’如果没有这颗爱的心,所有的事工、计划、讲台、仪式,都只是一具没有生命的空壳。”
其他肢体需要你
“身体”这个比喻也提醒我们:不要单顾自己。当我们冒犯、忽略、伤害弟兄姐妹,就等于在冒犯、忽略、伤害了基督自己。所以,当我口里说爱主,却在背后排挤、攻击、散布闲言时,实际上我是在攻击谁?不是别人,乃是基督的身体。当我冷漠地看见别人的需要,却袖手旁观,我等于让这个身体一部分坏死、发炎。
因此,“彼此相顾、彼此代祷、彼此劝勉”不是口号,而是一个肢体对另一个肢体的属灵责任。
很喜欢《以弗所书》的一句话:“教会是祂的身体,是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有时候我们低头看自己,看到的只是一群软弱、胆怯、常常失败的人:祷告常打瞌睡,敬拜常心不在焉,聚会也难免有冲突、有误解。可在上帝眼中,这个不完美的群体,却因着耶稣而充满荣耀。
当我们在破碎里彼此守望,在软弱中彼此扶持,这就是上帝荣耀临到人间的地方。孩子们的笑声、老人的叹息、掰饼的手、敬拜的歌声……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其实就是“基督的身体”在地上跳动着、活着、见证着天上的荣耀。
所以,不要小看自己在教会里的角色:不管你是带领敬拜的,还是端茶倒水的,或者只是一个默默为人祷告的人,你都不是“多余的”。你是“身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你,这个身体就缺了一块;有你,这个身体就更完整一些。
我们都不只是“做礼拜的人”,而是活在彼此生命里的“身体的成员”。因为基督仍在地上,只要教会还在,祂就在这里——在你我的相爱里,在我们每一次真实的相聚里。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