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台上的刘姊妹,是许多人眼中的成功者——她与团队研发的语言评估工具服务了上万孩子,走进近百家医院和机构。然而,这份成就的背后,是一条信靠与顺服的不易之旅。
她的使命始于一次读经的光照,但创业之路却充满挑战:她曾“砸锅卖铁”维持项目;然而最难的是在好友相继结婚后,她在婚姻问题上只看到上帝的沉默,甚至面临“要使命还是婚姻”的艰难抉择。
年岁渐长,看似无望的等候中,她选择抓住“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的应许,在教会、团契与灵修中扎根。最终,她不仅见证研发成果惠及千万家庭,更在专注使命的路上,遇见神所预备的人生伴侣。
一、身份的觉醒:从“好基督徒”到“神的儿女”
刘姊妹从小是家里的乖乖娃、学校里的模范生,信主后也立志做个好基督徒。她努力遵守各种规条,却越发疲惫不堪。生命的转折始于她认识到神呼召自己首先是要成为神的儿女。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这节经文对刘姊妹而言,曾长期是头脑中的知识,直到一次特别的经历,才让她真正明白自己是神的儿女。
当时团契举行活动操练聆听神的声音,刘姊妹向神祷告询问“在你的眼中你怎么看我,我是谁?”大家开始祷告敬拜,看着身边哭泣的姊妹,刘姊妹却没有任何触动。
然而接下来一周 ,总要一段旋律萦绕在她脑中,“就是有一个调调在那个脑袋里面,好像有一首歌就在那个脑袋里面一直不停的唱”。持续近一周后,刘姊妹心急如焚,到底是哪首歌。她打电话给好友,哼脑中的旋律给对方,最终确实是《Always Be A Child》。“我当时一听到这首歌,眼泪就一直往下掉。这首歌里面的歌词的第一句话就是'you will be always a child in my eyes',就是你在我眼里永远都是一个孩子。”
“喔,我在神眼中永远都是一个孩子。”刘姊妹回忆说,这让她信仰迎来转折,了解到信仰原来是一种关系,“我和神是建立了一个个人性的关系”。有了这种联结,“我再去做事情,跟原来不一样了。现在是我带着一个身份做事情。”
二、伯特利的异象:从安稳职业到迎接使命
明白自己的身份后,刘姊妹开始寻求神的旨意和带领。虽然以前努力做个好基督徒,但“神给我的使命是什么不知道”。
刘姊妹开始祷告,“你创造我这个女儿是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神让她想到了创世纪28章中雅各梦见天梯的经文,“在伯特利经历前,雅各称神为‘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是他爷爷、他爸爸的神,不是他的神。但在这里神成为雅各的神。”
刘姊妹的专业领域是听力学与语言病理学,“一个是听,一个是说”。刘姊妹认识到,神呼召她是要建一个伯特利的听力和语言中心,帮助这些有听说等交流问题的小朋友。“让他们能够经历到神,能够有神带来的医治,能够听见,可以去沟通。”
刘姊妹着手开始做,却发现事情远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当时刘姊妹工作稳定,生活安逸。刚开始时,她只是想着“一边工作一边抽点时间,帮助有需要的人”。“哪知神的带领却是要我全人投入,”刘姊妹回忆道。后来她才明白,要帮助这些小朋友其实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要搭建系统工具,要做科学验证流程。“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一直往里面投钱。”
后来到了一个地步,刘姊妹面临艰难决定,“要不要把我每年存的退休金提前全部取出来,全部砸在这个里面”。她甚至开始产生动摇,“这个事情到底是我的愿望,还是说是神要我做的事”。
当时,她坐在客厅里面祷告,求问神:“这件事是你让我做的,还是只是我心里一激动要去做?”她感受到神在问她:“如果你就拿你的那点钱全部砸进去,但是能够帮助到几代的孩子,几代的小朋友和家庭。你觉得值不值得?”刘姊妹眼泪哗啦啦掉下来,“我那点钱能能帮几代人,那肯定值得”,她毫不犹豫地投入了。
刘姊妹们团队开发的工具名叫Dream(译为“梦想”)。这个名字并非她所起,“当时团队里面哈佛大学的教授要去讲座了。然后让实验室的研究生起个名字,他们起Dream(其实是取自项目英文名称的首字母)。”
结果一年以后,刘姊妹去教会聚会,牧师正好讲到创世纪28章,“创世纪28章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发生在雅各身上,就是他在伯特利做了一个梦。”刘姊妹说,“我当时差点从椅子上掉下去。”
项目最后取得成功,团队开发的一系列产品造福了患有语言和语音障碍、孤独症、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及其他相关障碍的儿童和家庭。
回顾这些成果,刘姊妹谦虚地说,“那不是钱能做到的事,是上帝他在赋能我做这件事情。是他要去帮助这些小朋友,我只是他的女儿来执行这件事。”通过这件事情刘姊妹学会了信靠,“因为很多时候,我去干我要干的事儿不一定能干成,但是如果我干神让我干的事儿一定能干成。”
三、信心的试炼:婚姻中的等候与信靠
创业过程中,刘姊妹操练的另一个功课就是顺服。刘姊妹说,“我自己其实是很想结婚的,但是我又不愿意随便找个人结婚。”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经常问神,我使劲敲门你咋没给我开呢?”看着身边的好友一个个结婚生子。“时间过得非常快,我从25岁很快变成30岁,我想30了神应该记住我了,然而30很快就变成了35。”
刘姊妹回忆那段漫长的等待时光时说道:“那时我心中常浮现这节经文——‘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可眼看着年龄从36岁到37岁,她还是困惑了:“主啊,这应许中的一切,真的包括我的婚姻吗?”
刘姊妹觉得自己结婚的机会越来越小, “到处奔波,找个基督徒就刷掉一大半。我要找一个年龄合适的,又刷掉许多。”
那时身边的好友都劝她,“我觉得你的使命和你的婚姻,你只能二选一”。刘姊妹一听心一疼,“神你怎么给我一个使命,最后却不让我完成,让我二选一,到底我应该选婚姻还是使命?”
冷静下来,刘姊妹觉得这样的选择和她所认识的神的性情不符,“神你一直在跟我说要先求神的国和神义,一切都会加给我。”
然而岁月不等人,转眼间38岁、39岁接踵而至,神一直提醒她说你要顺服,圣经说神看重顺服比献祭重要,“那我就把这个事索性放下,去享受先求他的国他的义。”
这么一享受,40岁就过去了,然后41、42就往上面走了,“婚姻好像越来越不可能,就在我认为不可能的时候。神动工了。”
当时,在研发项目的过程中,团队在经济上遇到非常大的挑战。因为项目带有公益性质,大家会推荐一些愿意在公益上面投资的投资人,这是这样一位投资人,后来成为了刘姊妹的先生。
“推荐人告诉我这位投资人已经从投资界退休了。我当时想,一个投资界退休的人可能是个老头,”因为工作太忙,刘姊妹直到半年后才与其联系。
“一起聊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信仰敬虔,而且还是比较年轻的一位男士。”但刘姊妹并没有多想,她觉得在这条路上已经出现过这么多男士也没有成,也不一定就是这个人,“我还是努力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那一年刘姊妹就和他一起推进项目。
由于兼具IT专业背景的投资人身份,项目推进中两人产生了许多交集。回想两人奇妙的缘分,刘姊妹开心地说到,“作为技术员,他需要了解系统开发的具体需求,就需要经常和我沟通;而作为投资人,他要了解机构,了解机构的故事不就是在了解我嘛。”
因着这些奇妙的机缘,“一年后神把我们带到了一起”。刘姊妹见证先生是一位很爱主的弟兄。“他觉得在投资界总是去帮助富有的人变得更富,圣灵感动他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和我们团队认识了”。
四、丰盛人生:感恩回应
当神的祝福临到,刘姊妹说她学到的另外一个功课就是感谢。“亚伯和该隐都献祭,我以前觉得奇怪,神为什么喜欢亚伯的祭物呢。其实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亚伯他把头生的献给神,就是说他把最好的那个第一个献给神。”
“哪怕我们很多东西还在亏钱,没有许多收入。但是这一路上,神告诉我说,当我们在没有的时候不能给出去,有钱的时候也一定不能给出去。”刘姊妹说。
“我们的主耶稣是头生的,因为他我们被赎回。我们做的每一个新产品,只要是第一份卖出去的,我们都会奉献,这代表我们的一个感恩的心,这个是在十一奉献之外的。”
总结:万物等待神的儿女显现
“万物都在等候神的儿女显现,”刘姊妹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活出神儿女的身份,万物才会受到祝福,但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身份,我们不仅不能祝福这片土地,连自己都祝福不了。”
回顾历程,刘姊妹将自己生命成长的秘诀总结为三个关键:首先,要清楚认识“我是神的儿女”这一宝贵身份;其次,要殷勤寻求“神给我的独特使命”;最后,要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操练“信靠、顺服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