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父亲蒙召归天,归回天父怀抱,如今已经近五十天。
此前情景,历历在目,想来仍痛彻肺腑。生离死别之际,我们眼睁睁地送别他最后一程,却不能为他做什么,也不能减轻他的丝毫痛苦。慈爱、好强、正直、宽容的父亲就这样匆匆而去,没留下只言片语,我们心在滴血,泪往心里流,我们是多么不忍不舍。在泪眼朦胧中辞别,在鼓乐追思中送行,在肝肠寸断中,我们看着他化作一缕青烟,留下的仅有一把骨灰。爸爸,就这样您如您所感叹的那样“如飞而去”了。
桃花红杏花白,杨柳青青,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全新开启,阳台上您精心莳弄的朱顶红绽放出大多的红花娇艳无比,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热爱生活、豁达乐观、时常幽默的您,卸去了地上的劳苦,安睡天家。
分离的日子,我们沉浸在绵绵无尽的哀思,进入熟悉的小区,不由想起身体衰弱的您坐在院里晒太阳的情景,是那样的孤独;望着那单元楼,想起您曾在窗口慈祥凝望的样子,是那样深情;室内到处都是原来的样子,只是不见您的身影,我们幻想着您仍躺在床上,可是现实告诉我们,这只是一场梦,我们再也见不到您,也听不见您熟悉的声音了。您的音容笑貌虽只留存在照片与录像中,却深深镌刻在我们心底,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这预苦期的默想中,主耶稣的受难让我更深体会死亡的残酷与生命的隔绝。面对至亲的离去,我为自己曾经的疏忽与迟延的孝心深感亏欠,而今再无弥补之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在清明节的凄风惨雨中,我们的心被失亲之痛攫取,不得安宁。然而因着信仰,我们也有更多的盼望,父亲的离开是地上的帐篷拆毁,进入天城,那里是一个好得无比的永远的家乡,我们将来必要再相会,这是我们极大的盼望。
父亲走后,我们整理他遗留的物品,大多是书报,这是他一生的最爱;还有数百张照片,再现了他一生的经历,见证了他蒙神带领所走过的道路。父亲尽其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这值得我们很好地去思考。
父亲留下的美德,就是甘于清贫、勤劳善良、知足感恩、积极上进、乐于助人、严于律己、传承信仰,这些值得我们很好地效法。此生我以父亲为荣,将永远铭记他的恩德。
自幼清贫的家境,使父亲养成了勤劳的美德。爷爷是豫西镇平县二龙乡的一个佃农,老实木讷,不善言辞,尽管他吃苦肯干,但也没能摆脱贫困,在1962年最为饥馑之年因饥饿而死,临终时想喝一碗白面汤都没能得到满足。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父亲自幼就非常勤劳、生性刚强。他和母亲曾寄人篱下,受了许多苦楚。后来一砖一瓦建起了一个小家,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在工作之余,他回到家里就马上换上劳作衣服,和母亲一起下地干活;不管是在教学阶段,还是后来在机关上班,他总是有空就在地里忙活。曾记得冒着大雨,她和母亲到地里施肥;麦收时节,天还黑时他就起来磨镰;家里家务也手脚不闲,清晨即起洒扫庭院,室内外收拾得干净整洁,还割草铡草,喂猪、养牛、养羊。他从没有早上睡懒觉的现象,也少有闲暇时间,即便晚年身体有病,也不闲着,把曲沃老家的小院装点得花香鸟鸣,猫狗撒欢,极富生活情趣。他时间观念很强,总是带着手表,直到弥留之际。
父亲很勤奋,他惜时如金,勤于学习,爱好读书,手不释卷,以前曾有过因专注读书把锅烧红的经历。他收集了许多书,这无疑是他最为看重的财富。他走到哪里,都是找书买书;每次出差,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书;数次搬家,最多的就是书。他还收藏了许多报纸,并且反复阅读、剪贴,这些是他经过许多不眠之夜精心挑拣出来的。他多次讲这可是无价之宝,因为其中蕴含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可惜到了晚年,他再也无力整理,连翻看都没有精力了。书报上都有他圈点勾画的笔记,记载了他的所悟所思。这些书报,成为他一生的最爱,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知识,提升了他的素养,还助他事业有成,我们全家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阅读书籍增长了他的知识,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使他的人生不断厚重,成为备受尊重的长者。
父亲心地善良,对长辈极尽孝道。奶奶在世时,他定期寄钱赡养,常常写信问候。93岁的奶奶去世后,他不辞辛苦将老人和终身未娶的舅爷迁葬故乡,并立碑纪念。对过继的养父母,父亲始终心怀感激,常说正是他们在他即将辍学时带他到山西继续读书,改变了他的一生。后来,父亲也为养父母立碑,永远铭记这份恩情。他与兄弟和睦相处 ,对待两个哥哥非常关心,经常嘘寒问暖。每次回乡探亲,作为长辈的他总要到每个侄子女家看望。他与儿时伙伴合力编撰《张氏家谱》,多方收集资料,反复联络核实,历经三年修改完善,最终定稿出版。
父亲为人热情,在教学时对学生非常有爱心,曾为一名学生献血救命,至今许多学生都非常尊重他,村里许多人仍亲切地称呼他“张老师”。在村里他乐于助人,谁家有红白喜事,总是主动帮助记账写礼,尽心帮忙。每年春节是他最忙的时候,爱好书法的他,连续三四天给村里人义务写春联,以致我们家经常是大年初一早上贴春联,排在全村的最后。他心存怜悯,对于孤儿寡母等穷人总是接济帮助,经常看望有病的邻舍,还帮助村里人处理一些家事。他帮助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上学、就业,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古稀之年又主动牵头编写村志,这项工作共历时七年,赢得了村民的尊重。他去世后,村里有些熟人忍不住流泪哀泣,还有一些人自发前来吊唁送行。
父亲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为别人着想,从不贪小便宜,他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为事业奉献毕生精力,以至于积劳成疾,59岁罹患癌症。但他仍然顽强与疾病抗争,以健康心态,活出晚年的精彩人生。他细细品味生活中的感悟,藉由一首首打油诗来抒发感恩之情,赞扬上帝救恩,描绘人世间的真善美,无情鞭挞假恶丑。
他尽心关心每一个人,很少顾及自己,在他身上我们得到了浓浓的爱和关怀。在殷切的期望中,在殷殷的嘱托中,在爱意目光中,在袒露心迹的交流中,他的言行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就是慈父的心肠吧。
父亲信仰耶稣基督,是因为养父母信主的缘故,更是深受作为牧师兼医生的我外公的影响。他与我母亲一生信靠基督,使我们家从清贫之家到成为祝福的蒙恩之家。在我幼年的记忆中,每年圣诞节他都要借来收音机,我们一起听福音广播节目。他还用钢笔刻写蜡版油印《赞美诗》,可惜没有留下一本。他还经常书写圣经经文条幅,龙飞凤舞自成一体的独特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他关心神的教会,无论到哪里出差,都要去教会礼拜,为神的事工奉献,购买属灵书籍。后来还和我一起外出探访教会,拜访属灵伙伴,支持我的文字侍奉。
对于教会的事情他时时挂心。他工作的地方在宗教局隔壁,曾帮助多个教会写材料、落实宗教政策,协调关系。即使晚年有病,他还经常去教堂礼拜,参加长者团契活动,为教会牧养发展建言献策。上帝也纪念他的付出,在他40多岁时使他的冠心病得医治,肺气肿也奇妙痊愈,后来虽然在年近花甲时患了胃癌,神藉着医生的手医治他,使他一直活到83岁。期间还有两次晕倒在旷野的经历。神一次次施恩拯救,使他经历了神的同在保守。所以,他写下了许多灵修笔记和祷文,而且乐于为主作见证(有十大见证),每次向前来探望的肢体诉说。
他不仅自己和母亲虔诚追求信仰,而且还殷切盼望全家归主,传承信仰。在家里许多圣经的扉页,都有他隽秀笔迹所写的赠言,诸如:“亲爱的儿子,圣经教导,救主将临,当备其道。信神归主,这是一条人生之道,愿您沿着这条路永远以坚定踏实的脚步走下去,直至耄耋见主,实现完美的人生。”字里行间满了真诚的期待。而今我们全家八口全部蒙恩归主,全家有份于侍奉神的工作。
在我的成长侍奉中,也有他一路扶持引导。他鼓励我要积极向上,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奉献;鼓励我不为残疾所局限,要积极发挥恩赐,为主做工不怕苦累。在我的讲道服侍中,他每次都留心听、记笔记,对讲稿点评,肯定长处指出缺点不足(更多是鼓励),成为我的指导老师。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父亲不苟言笑,是个严肃的人,从小我心有惧怕。他对我很严厉,在别人过年看电影的时候“逼”我在油灯下背唐诗宋词,逼我写作,后来我才知道他的良苦用心,这是他对我这个残疾孩子最为真挚的爱。直至后来我逐渐爱上写作,并且写的文章屡屡获奖,以致后来又被评为省市残疾人自强模范的时候,我看到了他欣慰的笑容,知道他也以我引以为傲。少年不知父亲心,通过后来与他的沟通交流,才更加认识这位性情中人的父亲。他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原来我们彼此都有误解。父亲是我们遮风挡雨的大树,也是我们心灵的导师,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父亲的离世永远是我们无尽的伤痛。
父亲,犹如一本书,记录了一生沧桑岁月,融入了无限情爱,给我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父亲,以他毕生的拼搏,缔造了我们家庭的幸福,使我们享受温暖关怀,养育之恩没齿难忘。
父亲以他的行为举止,严谨的操守,善良真诚,为人简朴,实践着“要留馨香满人间”的座右铭,也成为我们高山仰止的佳美风范。
父亲留下的是满屋芬芳书香,浸润期间,使我们净化心灵,氤氲身心,情操得以升华。
父亲传承的信仰,激励我们跟主脚踪,爱神爱人,忠心侍奉,荣神益人,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
这就是父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注: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