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小说:病床上的文学战歌(4)

作者: 帅活石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4-22 09:16:09
分享与播放
麦田

前言: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在病床上的少年,在遇到上帝之后,以一支笔进行思考、探索,从而谱写一曲 “病床上的文学战歌”。前文连载可通过文章底部相关链接点击进入查看。

(七)

这是一间乡村教会。

屋子很小很简陋,里面聚会的大多是老年人。

领头的是文勤,50多岁,妻子去世,与女儿住在一起。

文勤是盲人,先天性的。

文勤每月的低保是200元,家里有1亩多地,是妹妹文兰帮着种的,经济收入仅此而已。

文勤每天只吃炒大白菜、烙煎饼,衣服常常打着补丁。

生活条件如此简朴,文勤却从不埋怨,也未奢望锦衣玉食,因为他心里有另外的牵挂。

玉珍的丈夫脾气暴躁,爱喝酒、赌博,玉珍常常在教会里抱怨、哭泣。

当所有人都指责玉珍丈夫的时候,文勤却对玉珍说:“饶恕他,并为他祈祷。”

玉珍觉得文勤不够体谅她,不能体会她的感受。

但文勤依然在祷告中等待,等待在他眼中如同女儿般的玉珍能够坚强起来,而他眼中的坚强,就是他一直强调的饶恕与爱。

他一直在祷告:“愿上主赐予玉珍一颗饶恕的心。”

秀华婶子的儿子沉溺于网络游戏,秀华婶子失落、绝望、哭泣。

文勤对她说:“不要悲伤,相信孩子还有一颗向善向上的心。请举起一双祷告的手,上帝将铭记一个苦难母亲的眼泪。请相信祷告之后,会有奇迹,也许就在明天。”

面对社会的丑陋与黑暗,文勤痛心疾首、忧心忡忡,他也曾疾呼公义,也曾怒斥罪恶。

但在证道的讲台上,他宣读了特蕾莎修女创办的儿童之家墙壁上的标语 ——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若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
        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文勤是一位牧者,他从圣山高处领受来自天上的信息。

来到山下,面对忧伤、怨愤、绝望的人们,他带来安慰、劝诫与教诲。

他所宣讲的信息,仿佛抹上了膏油,滋润而甘甜,给了人们无尽的慰藉与力量。

他也是一位守望者,对贫穷满怀怜悯,对凶恶予以鞭挞,对孩子用心守护,对弱者充满同情。

他更是一位智者,他的肉眼昏暗,但他的心眼却能洞悉一切。

不知道他是否还渴望能看见玫瑰花开,但我知道,文勤的心中有一朵玫瑰。

那朵玫瑰,同样会吐露芬芳,在清晨,也会粘着晶莹露珠。

但是,俗世的玫瑰凋谢时,会被毫不怜惜地丢弃,践踏在脚下。

而文勤心中的那一朵玫瑰,即使凋零,也会有人将它捧在手心,在体温的呵护下化作不灭的永恒之光。

女儿文恩初中毕业以后,文勤借钱让她去学了护理专业。

女儿的这个抉择,文勤始终认为这是来自天上圣者的呼召。

女儿很温柔,她说,对每一个病人,她都柔声细语、细致入微。

“但愿我能有更多的耐心,特别是对待那些脾气古怪的病人、身上有恶臭味的病人、有传染可能的病人。” 这是女儿请求父亲为她祈祷的事情。

信念,在父女间得到了传承。

“盲人的命运,不是我的悲哀,老天自有老天的美意在其中吧。” 这是文勤对女儿说的,也是对少年方鸣远说的。仅这一句话,少年就受益匪浅。

很多时候,文勤什么都做不了,只有默默祷告。

而四肢健全的我们,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然而,历史的河流总在不经意间拐弯,突然之间,我们和文勤,文勤和我们,竟拉开了那么遥远的距离。

对于文勤,我们只有仰视,在仰视中,我们竟有那么多的不懂与迷茫,甚至,我们还会因为我们的不懂,而变得藐视、不屑这位盲人。

而文勤对我们,只有父亲般怜悯的微笑。在他眼中,我们都成了 “孩子”。

(八)

从少年到青年,一直在思索,属于自己的召唤是什么?多年病床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

唯有以笔为武器,为内心一切的理想去争取、去战斗。

他的作品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心理的波折变化,并从平凡的故事中挖掘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深度情结,探索人性深处那一抹善义情愫的深入渊源。

在写作过程中,青年也曾遇到难以下笔的时候,这是生命中呈现出的一种怠惰与匮乏。

但是,他通过坚持、坚持、再坚持,最终完成了一篇又一篇文章的创作。

文中的主角就是青年生活、学习的一道标杆,他会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勇于面对困境、勇敢面对生活的奋斗者,更要做一个真诚面对家人、真心对待朋友的诚实人。

现在他对困难又有了新的认识:困境不再是学习中的阻碍,而是生命中的必需。困难可以淬炼生命的品格,挫折可以磨砺心灵的强韧。而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则是抵御困难、战胜困境最有力的武器。

又回到家乡,少年已28岁。

再看家乡,已物是人非,不堪回首。

山,是秃山,尽是砍伐的痕迹,残枝碎叶,随风飘散。袋鼠、鸽子、蜻蜓、小鸟,早已不见踪影,满山苍凉。

河,浑浊、恶臭,垃圾堆满,再也不见鸬鹚捕鱼、渔翁垂钓、孩童戏水。

老林哀叹,是利欲侵蚀了柳城湾百姓的操守与贞洁。

化工厂与钢铁厂的进入,还有农民的愚昧与无知,仍在继续,还没有觉醒,化工厂的污水依然流淌不息,农民在焚烧秸秆时,面带微笑,竟惊异于火光的绚丽。

孩童三五个,在秸秆的火堆里煨山芋,他们把这一项活动当作是童年的乐趣。

化工厂老板是方鸣远的小学同学,遇到方鸣远,言谈之中,他讥笑老同学的清贫,炫耀自己的富裕,而方鸣远只是随声附和,匆匆离去。

“好人在土地收获稻谷,坏人也在土地收获稻谷。这是土地的宽厚。但,好人在收获稻谷的时候,是要献上感恩的祭,而坏人在收获稻谷的时候,立即卖稻谷,吃喝嫖赌,享乐逍遥。但,土地依然默然无语,就像一个年老的父亲面对一个忤逆子的默默无声。”

如今,在青年的笔下,每当写到恶人坏人的时候,不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而是有着稍许的柔情,像极了父亲对浪子的包容,像极了土地对世人的宽恕。

是的,青年有一支笔。在这支笔里,青年倾注了怜悯、爱与思考,还有批判、鞭挞与警钟。

多年的病痛,换来一支笔的驰骋与舞动,这一支笔,带领青年在困境中向天空飞翔。

老林走了!

在临走的那一刻,老林对少年说:“孩子,别忘了帮我家把今年的小秧苗弄好啊。” 因为那时正值春天,正是农民们侍弄秧苗的时间。可老林终究没看到今年小秧苗的绿意盎然,他眼中最后一抹秧苗绿还停留在去年那时,而去年的那一份绿色记忆,他将一直带到天堂,一抹绿色瞬间在老林的生命里成为了永恒。

老林走了,少年泪眼婆娑,但他也知道老林的离世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他的生命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旅程。

听说,雪梅远嫁一个小镇,不知名,少年对那里的风俗人情都不清楚,此时他的脑海里突然有一个想法:雪梅胆小内向,不善社交,是否能够适应千里之外的他乡生活?在少年眼中,雪梅还是那个初中女孩,然而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雪梅不再是曾经的那个小女生,但在少年的时间记忆里,还停留在十多年前:那一个初中校园,那一座简陋教室,那一个清纯女孩。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少年希望还能在灯火阑珊处看见那个叫雪梅的女孩:梳着马尾辫、唱着《同桌的你》,娇羞而青涩。雪梅,似乎很陌生,又似乎很熟悉;似乎很遥远,又似乎很近很近。

当家乡人与青年诗人讨论如何对待他的同学 —— 那个化工厂老板时,有人说要严惩,有人说要恨他一辈子,甚至还有人破口大骂。而诗人却是一脸沉静,眼睛里闪烁着一丝神秘的光,他在一张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来自《圣经》的金句:“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