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大明最后的使臣》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4-11 13:21:37
分享与播放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身亡。可大顺政权由于不注意拉拢吴三桂等明朝官员,导致他引清兵入关,中国历史进入了纷乱了明清鼎革时期。

崇祯皇帝虽然自杀了,可明朝仍保有南方的大片土地。于是弘光、隆武政权先后建立。可是由于其内部矛盾重重,根本顶不住满清的铁蹄,相继走向了覆灭。

1646年11月,朱由榔在瞿式耜、丁翘楚等拥立下,在肇庆即位,建立了永历政权。可是与南明前两个政权一样,永历朝廷也是内部纷乱,矛盾重重。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总体战略格局始终陷入被动。

尤其是1650年底,清军在孔有德带领下攻破了桂林,瞿式耜以身殉国。永历朝廷处于更加危及的境地。此时朱明皇室以及一些大臣都在寻求外援,以摆脱不利局面。他们很快想到,何不派出使者到欧洲,让教宗说服各国王,让他们出兵营救呢?

原来在南明朝廷里,有不少耶稣会士供职,皇室以及大臣中也有不少天主教徒。因此他们与罗马教廷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在朝廷风雨飘摇,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派使者到欧洲借兵,不失为解决当前危机的可行方案。

于是波兰籍耶稣会士卜弥格以及中国人郑安德肋(不少史书写陈安德)成为出使欧洲的使节。他们因而成为中国最早派往西方的外交官,同时也是大明王朝最后的使臣。谱写了中西文明交流史上一段悲壮的佳话。

卜弥格与郑安德肋携带皇太后《上教宗书》和《耶稣会总长书》及庞天寿《上教宗书》,于1651年初从澳门起航,踏上了漫漫西行路。可是两年后他们在威尼斯登岸时,却遭到了冷遇。而到达罗马时,也因为正在选举新教宗而无暇顾及他们的事。

直到1655年亚历山大七世即位,他们才得以见到教宗。虽然教宗对南明求救信做了回复,可当时罗马教廷在欧洲日益式微,很难再号召各国前往东方帮助南明了。于是就让他们去找葡萄牙王若望四世。

葡王确实答应了南明使者的求救,并让他们前往澳门,让当地总督派兵救援。可是当他们于1658年抵达暹罗时,却发现澳门当局无意帮助南明。原来由于孙可望叛变,让南明局势雪上加霜,李定国虽然奋力抗战,可也独木难支。澳门总督从地缘利益出发,自然不愿得罪满清。更何况此地天高皇帝远,葡王的旨意根本缺乏执行力。

于是卜弥格与郑安德肋只好前往越南等候消息,而卜弥格也在一年后安息。郑安德肋在掩埋了同工后,前往缅北去向永历皇帝复命。而他也就此从史书上消失了。大明王朝最后的使臣就以这样悲壮的结局,结束了其外交使命。

延伸阅读:《大明最后的使臣》

本书细致呈现了这段被历史尘封两百多年的传奇经历,让读者得以深入了解南明在生死边缘的外交博弈,感受两位主人公跨越山海的非凡勇气,领略明清易代时期那一抹独特而悲壮的中西交流色彩。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