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祭而祭:清明节的另一种告白

作者: 王元皓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4-06 11:05:02
分享与播放

明清时期,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聚焦于“祭祖祭孔”这一核心议题。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主张“适应策略”,认为儒家礼仪本质是世俗伦理而非宗教崇拜,允许信徒保留祭祖传统,并将“上帝”与儒家经典中的“天”相联结,形成“利玛窦规矩”。然而,多明我会等修会以“维护教义纯洁”为由,指责祭祖是偶像崇拜,并向罗马教廷施压。1704年,教皇克莱芒十一世颁布禁令,要求中国信徒放弃祭祖,康熙帝则以“中国自有中国之教”强硬回应,最终驱逐传教士,开启百年禁教。

尽管“礼仪之争”导致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遭遇严重挫折,但其影响并未止步于清初的封禁,而是深刻地塑造了基督教在中国的长期发展轨迹。在外部压力与内部反思的双重作用下,传教士及本土信徒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信仰与文化的关系,探索如何在坚守教义的同时,与中国社会建立更深层的共鸣。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基督教重新进入中国,并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寻求调适。部分传教士开始摒弃早期“直接对抗”或“完全适应”的极端策略,尝试通过教育、医学、慈善等社会服务融入地方社区,以实践“爱邻如己”的教义。例如,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基督教医院和学校在中国各地兴起,为中国社会提供实际帮助的同时,也成为基督教与儒家伦理建立对话的桥梁。

如今,礼仪之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其留下的历史记忆仍时时刻刻影响着当代基督教在中国的文化姿态与处境。就拿刚过去不多日的清明节来说,我们基督徒如何既忠于所信,又不割裂所处的文化土壤?

一、   在纪念中思索,在思索中承传

清明节是我们追思逝去亲人、缅怀他们所留下的爱与陪伴的日子。在这个表达思念与敬意的时节,作为基督徒,如何纪念亲人才能合乎圣经的教导?一个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基督徒可以祭祖吗?”一方面,部分基督徒仍因坚持“不可拜偶像”而拒绝参与扫墓祭祀,强调信徒应以祷告和追思取代传统祭祖仪式;另一方面,也有本土基督徒尝试在基督教信仰框架内重新诠释清明节,追求孝道与信仰的契合,如通过追忆祖先的美德、在墓前诵读《圣经》、集体祷告等方式表达怀念之情。

在扫墓的具体形式上,我们确实有一些需要留意的地方。像烧纸、焚香、摆放祭品等,这些带有祭祀偶像或迷信色彩的行为,并不符合基督信仰的教导,因此不被允许。然而,诸如为墓碑除草、献花、培土、清洗墓碑等表达敬意与怀念的行为,既合乎社会习俗,又不违背信仰原则,是可以接受的。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对先人基本的尊重,也传承了中华文化中敬祖爱亲的美德,同时与基督信仰中尊重生命、珍视家庭的核心精神并不冲突。

清明节也是一个特别的契机,使得分散在各地的亲人得以团聚,在扫墓过程中共同回忆故人、分享彼此的生活近况,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凝聚亲情、促进和睦。这种借着传统节日所带来的团聚,为家庭的信仰生活带来了美好的契机。有信仰的家庭成员可以借此机会分享信仰的见证,彼此勉励,让信仰更自然地融入家庭生活中,使家人们一同体验到福音的温暖与力量。

二、   信仰自由与文化宽容

基督徒应认识到文化和宗教是互相交织的。在不违背圣经教义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理解和尊重本土文化来构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文化融合需以相互尊重为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个宗教的信徒也往往认为自己所持的是最真实、最正确的信仰。作为一位基督徒,我坚定持守我的信仰立场。尽管有时面对其他宗教的信徒,尤其是那些言语轻浮、态度轻慢、不断挑衅的个别人士,我内心确实会感到不悦,但我并不想因此去恶意批评或贬低他人的信仰。我所盼望的,是能温和而坚定地指出他们在信仰理解与行为上的偏差,因为真理并非来自人意,而是出于神的启示。若一个人懒于思考、不愿悔改,也不顺服神的心意,那他所走的路终究难以蒙福。

在《哥林多前书》第八章中,保罗强调基督徒在面对异教偶像崇拜时,应首先注重个人良知与他人信仰的宽容。保罗在面对古代异教社会中的食物祭偶像问题时,提出了“偶像本无实质”的观点,并指出信徒的行为应该以爱为先,避免因自己自由的行为让他人陷入迷惑与不安,成了软弱人的绊脚石。

三、   珍惜眼前人

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去扫墓,甚至有些人连站在坟地前诉说心情的习惯都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在网络上发帖,借着文字和图片缅怀亲友,表达心中的情感。尤其是近几年,许多人猝然离世,一时间,社交平台上总能看到某个朋友发布的黑白合照,心中便会不禁一震——知道,又是哪个熟悉的面孔永远地离开了。

面对死亡,人们常常想着需要做些什么来表达心中的悼念,无论是安慰家属,还是表达自己未曾说出的爱与遗憾。曾经,我也给离世的亲人写过悼文,但后来细想之下,最后发现自己所写的不过是一场懊悔的自我宽慰。懊悔为何没有更多地关心他,懊悔为何没有早些表达出自己对他的感情。这种追悼,不过是对自己内心的自我慰藉。于是,我渐渐下定决心——与其空谈怀念,不如珍惜眼前人。

我甚至想,假如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个世界,别人不要为我写那些所谓的“怀念小作文”。因为无论写得多么感人肺腑,我也看不见。更重要的是,如果真有情,活着的时候常来常往,有什么话彼此都心知。那些平日里心怀不善、背后说三道四的人,不必再为我做什么感慨。

更让我感到不适的是,某些人在表达悼念时,竟拉踩死者,言辞中夹带着诸如“虽然你曾如何伤害我,但我还是祝你一路好走……”这般意味。这些话带着如此的内心戏,实在不公平。死人无法反驳,只能让这些无理的批判和不真诚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浮动,而这不过是一瞬的虚假。

如果真心爱我,为何不在此时此刻与我有更深的交往?如果你真的珍惜我,何不马上行动,而选择停留在言辞的空洞中?这些空洞的文字与未曾兑现的情感,只会让我更感到遗憾和失望。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便是眼前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那些愿意为我们付出时间、关心、陪伴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珍视的存在。而不是那些在生命的尽头才来表达无尽悼念的人。真正的爱渗在每个平凡的日子里,彼此关怀与温暖,始终不渝。

我们在清明节追悼亡者的同时,也应更深刻地反思如何珍惜我们眼前的亲人、朋友以及爱人。活着的时候,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陪伴,才是最值得的做法。

四、   你在天国有光,我在尘世有信

回忆逝去的亲人时,我们难免会感到遗憾、伤痛,甚至泪流满面。然而,感谢主,我们的信仰不让我们止步于哀恸,而是引领我们走向盼望。正如主耶稣所应许:“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翰福音11:25)

是的,在基督里,再也没有眼泪和死亡。我们相信,有一天,在天父为我们预备的荣耀家园中,那些在主里安息的亲人,将不再遥远,而是重新相见、彼此相拥。

清明节的意义,因着信仰而更加丰盛——它不仅是对过往亲情的追忆,更是对永恒团聚的盼望。在这盼望中,我们活出当下的每一天,以信心和爱回应生命的重量,照耀这个世界,也预备我们自己,走向那不再分离的天家。

愿我们借着这一天,不仅追忆过去,更立志活出一个有意义、有爱、有盼望的生命——以信仰回应亲情,以盼望照亮前行的路。

主啊,祢在圣经中教导我们要孝敬长辈,这是祢所喜悦的命令。在清明节,许多人以焚香烧纸、跪拜祭祖来表达孝心,却在无知中陷入偶像崇拜的网罗。主,我们恳求祢怜悯我们的同胞,赦免他们所不知的过犯,也怜悯我们亲人朋友,使他们早日认识真光,归向祢这生命的主。

主啊,求祢保守我们这些属祢的儿女,在这节期中不随从世界的风俗,不沾染世俗的污秽,靠着圣灵站立得稳。若我们要前往扫墓,求祢赐下智慧和信心,使我们在亲情中活出信仰,在缅怀中传扬盼望。

主啊,愿我们因信祢而明白:纪念不等于祭拜,缅怀不等于迷信。求祢使我们记念先人的恩情、效法他们的美德,也更加珍惜当下,孝敬在世的长辈,并把握时机为祢作见证,传扬那叫人从死亡中得生命的福音。

我们如此祷告,是奉靠主耶稣基督得胜的圣名,阿们!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上海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