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美夫与《五口通商城市游记》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1-06 15:36:47
分享与播放

鸦片战争后,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座沿海城市成为通商口岸。这既是中国近代民族屈辱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革新的起点。

作为早期的通商口岸,自然吸引了一些西方人来到此地生活,他们当中有外交官、商人、传教士等等,成为近代最早接触中国的西方群体。他们当中不少人留下了见闻,成为当代我们了解五口通商时,这些城市风土人情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在早期来华西方人中,施美夫虽然在当代国人眼中默默无名,但却以亲身经历,为我们留下了一本关于五口通商中西碰撞,风土人情的好书。施美夫是国圣公会最早来华宣教士之一。

他在1815年6月19日,生于英国西南部森麻实郡的惠灵顿。长大后进入著名的牛津大学深造,并在1849年获得博士学位。在这段期间,他成为英国圣公会的传教士,来到了中国宣教。

1844年9月25日,施美夫和同工麦丽芝牧师抵达香港,开始其在华宣教生涯。为了更好从事福传工作,施美夫前往五口通商的城市进行考察,以确定教会的宣教基地。经过反复对比,最终确定以宁波作为圣公会在华的重要基地。

可是由于健康原因,施美夫只能把事工交给他人,回到英国养病。在英国期间他不仅完成了在牛津的学业,更是宣传来华传教的重要性。以获取了更多的人力、资金支持。

当然他在英国期间,把在五个通商城市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撰成《五口通商城市游记》一书。出于对宣教事工的需要,施美夫较为客观地描绘这些城市在当时的风情,书中涉及当时的自然环境、各种物产、宗教信仰、官民性格等等方面。从我们描绘了一副180年前,中国沿海城市的画卷。

本书内容生动、客观,尤其是作为英国人的施美夫,出于公义奋笔直书,批判英国鸦片贸易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破坏。同时也把当时满清官场的腐朽以及普通民众的友善与愚昧娓娓道来,其所展现的社会百态,正好与思想家龚自珍的“衰世说”得以相互对照。此外,施美夫还观察到,当时有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以图中国的富强。

当然作为传教士,施美夫也有不少篇幅涉及当时教会发展的情况,并对当时教会发展献言献策,在今天看来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本书也是一部了解近代中国基督新教发展的力作。

1849年,施美夫再次来到中国,并在香港建立了维多利亚教区。负责宣教与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圣保罗书院任职期间,学校获得巨大发展,最终成为当地名校。施美夫因而也被誉为“香港现代教育的先驱”。1864年,施美夫离开中国,并在七年后安息。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