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西思想文化强烈激荡,由此诞生了不少睁开看世界的有识之士,而其中何启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何启原名何神启,字迪之,号沃生,籍贯广东南海。其父为香港首位华人牧师何福堂,何启是他的第五个儿子。他从小勤奋好学,尤其精通英文与数学。早年就读于香港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后到英国阿伯丁大学深造,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后又在林肯律师学院取得高级法律学士学位。
何启于1882年学成回到香港,从事医疗事业,后成为一名著名的律师。1890年,何启又被港督委任为立法局议员。那时,他不仅是医生、律师和政界名人,而且是一个闻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在华人中享有很高地位。
何启在英国求学时,与贵族出身的雅丽氏喜结连理。并带着她回到香港。三年后,雅丽氏不幸因伤寒去世。他在悲痛之下,决定兴建一所医院来纪念亡妻。他捐出妻子的遗产,与英国伦敦会合建医院,医院称为“雅丽氏纪念医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医院由伦敦会管理,院长都是伦敦会派来的医疗传教士。
该医院由此成为香港首家设备完善的内外全科医院,此外也是港岛首家为贫苦华人提供西医治疗的医院。1904年,何启又创立雅丽氏纪念产科医院(Alice Memorial Maternity Hospital),是香港第一所产科医院,也是中国最早的产科医院之一。
何启看到见本地的医疗培训不足,便和好友合办香港西医书院,并亲任讲师,培训本地医疗人才。孙中山于1887年由广州博济书院转往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成为该书院的第一批学生(共九人)。1907年,香港总督卢吉提出兴办本地大学的主张。何启表示赞成,更提出“三院制”,即主张将已有的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工学院,以及新增香港文学院合成一所大学。1909年,香港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何启出任捐助董事会主席,香港各界均有捐助。至1912年3月,香港大学正式开学。
何启还关注香港的社会公益事业,他与区德(又名区泽民)等人组成“启德营业有限公司”,在九龙寨城对开的九龙湾北岸进行填海工程,计划建造一个名为启德滨的花园城市。但此计划失败,土地其后被政府收回,后发展成为启德机场。
由于何启对香港社会事业贡献极大,1912年,何启获得英国政府颁授爵士勋衔。
何启还是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他深受基督信仰与西方宪政思想影响,强烈反对清政府实行的专制制度与愚民政策。他以基督信仰的理念为指导,号召清廷必须大加改革,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倡新政。他还撰写了一些著作,鼓吹其思想。(1887年《曾论书后》,批评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1895年《新政论议》,针对甲午战争失败的沉痛反思,提出改革中国的建议。1898年《康说书后》,驳斥康有为鼓动中国人的排外情绪,认为应以和平的态度处理国际关系。1899年:《劝学篇书米灶杯》,反驳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学说。)
何启的思想影响了不少仁人志士,其中就包括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在香港学医时,就与何启结下深厚友谊。他在何的影响下,萌发了革命的思想。他曾回忆“自己受惠于何启之教”,“深受何启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提倡新政,革除旧弊的思想影响”。孙中山发起兴中会后,何启也大力支持他的事业。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邀请何启返回广东,担任广东省都督胡汉民的外交顾问。不过辛亥革命的推翻了帝制,但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却从大局出发,让袁世凯的北洋集团掌握了大权。何启也很快离开了广东,回到香港。
何启于1914年7月21日在香港安息,享年55岁,葬于跑马地坟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