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孤山山麓缅怀前辈聂乐信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3-03-15 10:53:25
分享与播放

聂乐信(Nielsen Ellen,1871-1960)又名聂玉铭,译名艾伦·聂乐希思。网络上很多资料介绍她是丹麦人。但是在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辽宁省志·宗教志》上,告诉我们她“是西班牙裔中国人。”(见辽宁省志·宗教志第183页)网络上说她是丹麦人,是因为她的祖籍是丹麦。实际上聂乐信生于西班牙巴依尼卡,后全家又迁回丹麦。她毕业于丹麦护士专科学校,1897年,28岁的聂乐信被丹麦信义会作为第一批女传道士派往中国,并从此在丹东孤山镇扎根,做了大量的传教和公益慈善事业,后来加入中国国籍的缘故。而《辽宁省志·宗教志》则介绍她“在西班牙曾经受过护士学校教育,并从事过护士工作。”她是基督教在辽宁有影响力的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辈。

从国籍和严格意义上讲,聂乐信还真的不是“外国人”、“外籍”基督教传道人,而是中国人。

这是因为1929年,聂乐信决定放弃丹麦国籍,1931年正式拿到中国公民身份,户籍登记名字“聂乐信”。这个名字大概与丹麦信义会的座右铭是主耶稣基督在马可福音5章36节的圣训有关:Don't be afraid, just believe(“不要怕,只要信”)。聂乐信出身贫困,对穷苦人寄予了较为深厚的同情。在辽宁丹东特别是孤山镇做了大量的福传、宣教、慈善事工。比如,她从丹麦募集资金购买土地,将她创建的几所机构合并扩建为“崇正女校”,海外推广名称“聂乐信家庭村”(Nielsen's Family Village),安置来自中国东北和朝鲜各地几百名贫困家庭的孩子。

民国元年(1921年)她创立崇正贫民救济所,组织男子从事耕种、木匠、瓦匠、养猪、养牛、打鱼等劳作;设立丝织部、女子公益部,传授手工刺绣、制作花边、门帘、台布等生活用品,成立家务组,从事缝纫、洗衣、做饭、养蚕、推磨、看护小孩等工作,她按工付酬,并对一些残疾人给予供养,促进了当时当地的许多人就业,并且接受基督教信仰。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救济所以拥有耕地5,860公顷,收养了370人。她没有亲生的儿女,但是她的“儿女”却有许多许多。

聂乐信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为基督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聂乐信是丹麦路德会在近代中国东北开展传教活动的早期传教士之一,在传播宗教的过程中,她行医诊疗、开办学校、扶助孤幼,在把基督教传入东北的同时,也把西方的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传入当地。

“崇正女校”就是由聂乐信一手创办。女校有幼儿园、初小到初中的班级和师范班。聂乐信的奉献精神非常可贵:她把丹麦信义会发给她的每年1400元大洋的生活费全部交给学校作为运营费用。聂乐信曾为崇正女校编写过《圣歌选编》,收录欧美各国赞美《圣经》的诗歌200多首,谱曲后供信徒和女学生演唱。她还根据马丁·路德的《基督教五要问签》为蓝本,编著了《基督教五要选读》《基督教五要便览》,1920-1925年出版了《圣经易记》两册等,成为在近代中国东北开展传教活动的早期著名的、全面发展的传教士之一。

聂乐信是支持基督教中国化的。民国十六年(1927年)基督教信义会哈尔滨教会信徒吴柏祥声明办中国人自办的教会,脱离丹麦差会(因为当时在东北的大多数教会,都属于丹麦差会),成立中华基督教会。聂乐信虽为未公开发表言论支持,却赞成崇正女校校长姜宝珍(曾留学丹麦、英国,是当时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与吴伯祥结婚。在客观上使中国基督教早期自立运动增加了很大的力量。

民国十八年(1929年)聂乐信加入中国国籍,丹东孤山绅士曾赠送聂乐信一块金字横匾,上书:“名扬中外”,祝贺她成为中国人。聂乐信常面向妇女行医,日就诊患者有时高达百人。

“二战”结束后丹麦信义会遣华传道士大多相约回国。“认死理”的聂乐信就是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不离中国”。1947年丹东实行土地改革,聂乐信的成分被划为“地主”,因为她在孤山镇的土地比较多,包括学校、教堂等房地产也不少,至今还在,所以她被“打土豪、分田地”,财产被分,留下来帮助她的两位丹麦女传道士卜思温和陈乐实被拘禁,不久释放后也匆匆回国,聂乐信从此孑然一身。1949年新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归还聂乐信一座教堂、一个果园(现在属于丹东市孤山镇基督教活动点,即孤山镇教会)、一个池塘和四头奶牛。“她热爱中国之心不改,人民政府安排了她晚年的生活。”(详见《辽宁省志·宗教志》第184页。)

1960年2月,年事已高的她走路失足(这里的路由于是山路,不太好走),跌伤臂骨,加之年迈体衰,此次卧床不起,同年7月荣归主怀,享年89岁。聂乐信逝世后被安葬于风景秀丽的大孤山下。聂乐信终生未婚,献身中国。信徒们感其功德显著,作歌缅怀:“其功与山岳并存兮,其质与金银同贵;千秋万代留芳名兮,虽死犹生。”至今,在孤山镇的民众中,有许多不管信主和不信主的、老年人或青年人都念念不忘的称赞聂乐信为孤山镇留下的杏梅、学校等宝贵遗产,还是继续尊称她为聂乐信教士。

聂乐信前辈的感人事迹我曾经在福音时报做过两篇介绍,我也一直想到她当年传教的孤山镇探访。感谢主赐给我这样的机会!2023年3月12日主日的下午,我和原丹东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老传道人张兴牧师、师母、元宝山教会负责人张丽明牧师、孤山镇基督教会负责人孙雪慧姊妹、李弟兄一行六人,前往位于大孤山国家森林公园聂乐信教士的墓地瞻仰。我们有幸成为外地到墓地的第一批基督徒。

在孙雪慧姊妹的引领下,我们进入大孤山风景区后,往左侧的石头小路慢慢前行大约300米左右,映入眼帘的就是被苍松环绕的聂乐信教士的墓地。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墓地实际是空墓,因为在动乱时期聂前辈原来的墓被毁掉,荡然无存。重新修建的坟墓由孤山镇对聂乐信教士和基督教在当地发展历史有研究的王维刚先生指认,几乎就是在原址修建、立碑勒石以志纪念。我想到了:主耶稣基督复活之后的墓也是空的呀!坟墓是空的因为她在天国了,她为主所做的一切、为孤山镇人们留下的却实实在在、充充盈盈存在的!之所以聂乐信教士的墓能够重新修建,而且是在风景区,已经是彰显上帝的荣耀了!可以说,这是上帝的旨意,用聂乐信教士墓地默默的、无声的在继续传福音,告诉人们、告诉子孙后代,上帝的恩宠在这里、基督的救恩在这里、福音光照在这里,这是奇异恩典!

聂乐信教士的墓地四周是淡黄色的矮围墙,在大约是朝南的方向留有一个进出的缺口。这是一座白色、隆起而平顶的坟墓(见图),既不是常见的欧洲墓地样式,也不是常见的基督徒墓地的样式,与中国北方的尖顶土丘墓也有区别,而是带有明代一般百姓坟墓的特点:锥形、平顶。墓前正东方向有一统不大的石碑,正面镌刻有“聂乐信之墓”的烫金隶书大字,背面有记载她传福音和做爱心善举事迹的碑文。这里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老人家热爱的、把自己一生奉献给这片土地上的青山、青松、蓝天白云、巍峨的孤山陪伴,如此朴素无华的坟墓,却是上帝的荣耀、福音的扬起,让我们内心受到震憾,让人们感受到那座看似普通坟墓所升腾出来的攫摄人心的、上帝全能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无形纪念碑式的朴素”,比起那些用高大上和奢华装饰来修饰坟墓的更加让人敬仰、记念和崇敬,更容易活在人们的心中,因为这种伟大的人格和为福音奋斗终生的本身就是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正如使徒保罗说的:“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摩太后书4章7节)聂乐信教士就是这样的。

春风料峭中,我们几个人听孙雪慧姊妹、李弟兄介绍重修聂教士坟墓的简单经过,恭恭敬敬的注视、默读碑文,大家在张兴牧师带领下祷告,追思为主奉献、为中国奉献的、不远万里来到这辽东偏僻山镇的聂乐信教士,感谢主的恩典,与她比较、省察自己,向主交托、仰望,恭颂主祷文,怀着一颗记念、感恩的心、恭敬地低头绕坟墓一圈,然后才离开。

在路上、在回程的车上,张兴牧师和我们几位还在回忆瞻仰聂乐信教士墓的的感悟,也深感自己所做远远的不足,激励我们在基督里继续进深、继续前行。

雄哉!一抔之土聂乐信前辈。
伟哉!主恩浩荡赐福音恩惠。
壮哉!墓虽无华精神却宝贵。
弟兄姊妹啊,
要终身乐意事奉上主传福音,
归天家交账的时候问心无愧!

(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于辽宁省丹东市)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