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是爱,基督教是爱的宗教,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融入社会的过程,通过参与社会服务,以实实在在具体行动,传扬主的福音,见证主的大爱,荣耀主的圣名,担当社会责任,回应社会需要,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
正如丁光训主教所说:“基督徒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具有爱之伦理实践”,自古以来,基督教一直有从事公益慈善服务社会大众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基督教会应当以“邻舍就在我身旁”的爱心,积极走出教堂融入社会,在扶残助困、扶贫助学、灾害救助等方面尽上当尽的本分。近年来,各地教会在服务社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也有一些感悟。
一、圣经中社会服务的教训
自古以来,基督教的社会服务与基督教中国化都有密切联系,基督教社会服务彰显的信仰核心就是爱,而爱的源头就是耶稣基督。
在圣经中对爱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彰显神的怜悯慈悲的神性。旧约圣经就有这样的记载,“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收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收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利19:9—10),还有“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我是耶和华。(利19:18);“每逢七年末一年,你要实行豁免,豁免的定例乃是这样,凡债主要把所借给邻舍的豁免了。不可向邻舍和兄弟追讨,因为耶和华的豁免年已经宣告了。若借给外邦人,你可以向他追讨;但借给你弟兄,无论是什么,你要松手豁免了。你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遵守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们中间没有穷人了。”(申15:1—5)。弥6:8还说:“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这些经文都讲到了基督教的社会服务,圣经教导就是不能只顾自己,要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这样就不会再有穷人,形成良性循环。
在新约中基督徒的社会服务是基督教教义中信心与行为的见证。诸如太5:1316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雅2:14—17又说“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若是你的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吃的饱,穿得暖’,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的,这有什么益处呢?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可见信心是建立在行为的基础上,施必受更为有福。
基督徒面对有需要的人不可塞住怜悯的心,对别人的关怀不仅只停留口头或精神安慰上,而是要给有需要的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主耶稣基督在地上的服侍经历中就被我们做了美好的榜样,他在地上三年工作中大施怜恤怜悯,帮助贫穷可怜的孤儿寡妇和各类残疾人,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疾病。
二、基督教中国化社会服务的历史进程
基督教中国化,自唐朝景教传入中国开始直到如今,与社会服务息息相关。神学根据是源自圣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其目的是将父神向世人表明出来,亲自成为人的样式,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基督的爱就此显明了,赐给人宝贵的救恩。纵观历史,基督教中国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入乡随俗传福音。利玛窦为了传扬福音,寻找基督教与中国化的契合点,穿儒服,学汉话,学像保罗“在什么人就做什么人”的教训,他以文化学者的身份结交中国的官僚士大夫,得到了认可。
兴学育人打基础。马礼逊创办了英华书院,一方面为了站稳脚跟,打破中国人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隔阂,一方面在文化传播中承载基督教信仰,帮助了许多因贫穷无法读书的孩子,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早期的传教士藉着社会服务中的兴办学堂为基督教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到十九世纪后期,他们创办的知名学堂有:山东登州文会馆、河北潞河中学、上海圣约翰书院,上海中西书院、山西大学堂、广东格致书院等,现在有据可查的中国教会学校不胜枚举。还首开了盲聋哑特殊教育先河。
医病救人救灵魂。由于封建社会传统制约,加之中国闭关锁国的影响,现代医术远低于国际上西方国家水平。1834年,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开办了第一所教会医院,他也是第一个到中国的医学传教士。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已深入到广西内地的美国传教士纪好弼在1877年作见证说“在消除中国人的反教情绪。或者开辟新的传教区时,医药工作最为有用,对仍旧关闭着的中国内地来说,医药也是打通道路的一种方法,”(1),这一理念是当时来华传教社会服务的手段之一,此后培养了大批拥有专业医疗医药知识的传教士,深入内地乃至边疆,医病救人,创办医院,传播现代医学知识,推广新法接生,培养本土专业医生,现在知名的同仁、华西、湘雅等大医院前身都是由他们创办。
文化交流开先河。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圣经翻译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早期传教士写作了一些解释性的基督教作品,随着圣经一道发行,开辟了最早的出版事业。1813年,在华传教士马礼逊翻译完新约圣经,在米怜帮助下,又翻译完圣经旧约定名为《圣天神书》。米怜还率先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现代办报先的滥觞,人称其为中国近代报业的开山鼻祖。此外还编辑出版了大量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文学知识书籍,打开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窗户,使中国文化人第一次认识了外面的世界。从选派百名留美幼童的容闳到创办基督教青年会的期刊的范子美,从跨越中西文化桥梁的韦卓民,到立志乡村建设的思想家晏阳初,在黑暗的旧中国不断探索真理和希望。
建国后,随着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方兴未艾,各地教会和信徒始终践行作光作盐、荣神益人见证,积极参与救灾、助残、养老、扶助孤寡及修桥筑路的善行,扶助人群造福社会。1985年由丁光训、韩文藻等基督教领袖会同社会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爱德基金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一个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多年来致力于我国的教育、社会福利、医疗慈善、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社区发展、灾害管理等各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是我国基督徒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新形式。笔者曾参观过爱德基金会的创办的喜憨儿面包房,看见他们工作的果效,使残疾儿童得到了福祉,在共享参与中找到了自信,重塑了人生。
进入新世纪,各地教会积极倡导由“三自”到“三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广大信徒积极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发挥基督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立足自身岗位,把基督的爱带到了邻舍身边,有的积极捐款捐物,有的积极投身防灾减灾、疫情防控第一线,体现了基督徒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临汾基督教会社会服务的实践
临汾教会历史源远流长,也有社会服务的生动实践。 1878年,山西遭遇大旱饥荒,传教士李修善、德志安来到平阳府住在铁佛寺赈灾传教,撒下福音的种子;我们临汾历史上有名的善胜医院也是由传教士威尔逊医生创办,为我市现代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积极救治难民、抢救伤员,作出了积极贡献,也培养了一大批医务专业人才。清末内地会临汾第一位本土牧师席胜魔在受洗后,不仅热心福传。还开设天召局,足迹遍及晋、蒙、冀、陕、豫等地80个县,开展戒毒服务,成为社会服务的典范。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乔知己牧师率先发起中华基督教会自立会,为教会健康发展奠定了根基。后先后创办了闻名于世的洪洞道学院、普润中学、崇真女校,曲沃企善学校、妇女学道院,1933年毕业于华北神学院的杨绍唐牧师在曲沃创办“灵工团”,不仅培养了一批神的工人,也促进了社会人才的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临汾基督教会积极响应号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祖国建设之中,支持自治、自养、自传运动,为教会开辟了一条又新又活的道路。1958年临汾地区各县实现了联合礼拜,走向合一,结束了宗派林立、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虽历经“文革”冲击,教会在特殊时期蒙神特别保守,经历血与火的熬炼,向下扎根,向上结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宗教政策的不断深入落实,教会发展迎来了春天,陆续开放的教会使人们看到了复兴的希望,基督徒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做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期教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神学思想建设持续引申,依法依规管理成为新常态,教会科学管理不断完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四进教堂”深入人心,教会社会化服务也焕发勃勃生机。在思想理念层面,从原来的“多一个基督徒就少一个中国人”旧时代,已进入到“多一个基督徒,就多一个好公民”的新时代,基督徒以他们圣洁向善的好行为传扬了福音,他们的善行义举被社会认可,不少人成为劳动模范、致富能手,成为引领时代新时尚的代表。
历年来,各地基督教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讲经释道中,挖掘圣经中关于慈善公益相关真理,积极引导信徒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学效好撒玛利人,关心身边“最小的一个”。各地教会秉承优良传统,多次积极参与抗灾、助学、助残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许多教会积极参与防控疫情,捐赠财物,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好评。
尧都区教会倡导发起了“一杯水”慈善公益基金,募集奉献资金,为有需要者“雪中送炭”,使许多弱势群体受益。教会长者常青团契成立十多年来,不仅组织学习圣经,还建立祷告会,发挥他们的潜能,参加圣诗献唱,节目表演,还经常组织探访,进行临终关怀,使白发长者享受到基督大家庭的爱和温暖,也使他们的家人深受感染;教会成立的残障团契主要服务与残疾弱势群体,自2011年成立以来,积极服务于残疾兄弟姐妹,除了引领学道祈祷,还建立小组,经常看望,逢年过节走访慰问,积极引导他们走出自卑阴影,认识自己在神眼中的宝贵价值,活出满满的正能量。他们虽然身体残疾,还经常关心他人,积极奉献,尽己所能热心参与社会服务。经常到敬老院,为老年人分享神的话、将自己亲身经历的见证、唱歌、演节目、为老人义务按摩、剪指甲,用生命影响生命。还有各团契的美好见证数不胜数。去年,曲沃县一孤身老姊妹被车撞伤后,十多位弟兄姊妹义务轮流照顾,在当地传为佳话。这些鲜活的美善见证,成为累累生命的果子,在平阳大地上熠熠生辉,讲述着临汾基督教最美故事。
《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宗教教职人员有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权力,又指出利用公益慈善活动传教的不可行。这为我们的社会服务指明了方向,由此看来,既赋予了开展公益慈善活动的权利,也规范了宗教慈善活动的责任。要求我们依法依规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要爱主爱神,传承公益慈善的美好传统。爱是基督徒参与社会服务慈善心动的动力,不仅使我们对上帝爱的行动,也是向世人见证上帝对人类的无私大爱。同时要明白基督徒的善行是上帝恩典的工具,如果将公益慈善作为传教工具,则有违背慈善本身的慷慨精神,我们要摒弃狭隘的功利性,要以广阔的胸怀,吸纳社会公益慈善专业人才,提升素质,淡泊名利,在社会服务中更好展现基督徒的社会价值,为国家和谐稳定、增进人民福祉做出更大贡献,使教会真正成为上帝对人类的美好祝福。
注: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