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使用的汉语拼音是如何进入中国的?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1-11-08 08:37:55
分享与播放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的少年儿童在学习汉字前,都会学到用汉语拼音,这几乎了启蒙教育的第一课。而在使用电脑上,拼音打字也是不少人的首选,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都是人们用拼音打出来的。

可以说拉丁字母组成的汉语拼音伴随着国人的学习、成长、工作、娱乐,是我们一生的重要伴侣。那么这种以拉丁化的汉语拼音,到底是怎么进入中国的呢?

早在汉代时期,国人就开始为生僻的汉字注音了,当时采用了直音、反切等方法。但正如拼音学者周有光所言“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而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学习汉字。他曾说“尊敬的父,我向您保证,这种语言他与希腊语、德语都不同。这一语言中有许多词汇具有许多种含义,非常容易产生误会。有时,四种不同的发间声调,意思就完全不同,所以,为了能够明白对方的意思,有时候得把要说的写下来,而且每个字也是不同……”

于是利玛窦和罗明坚就用拉丁字母来为汉字注音,这不仅让他们得以较快地掌握中文,也成为了之后来华传教士学习中文的方法。

1605年,利玛窦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一书(收入在《程氏墨苑》一书),其中《信而步海疑而即沉》《二徒闻实即舍空虚》《三淫色秽气自速天火》《述文赠幼博程子》等四篇宣传天主教教义的文章都使用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目前可知最早出现的拉丁化汉语拼音的出版物。

因此,利玛窦就成为了中国使用拉丁化汉语拼音的第一人,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此后,耶稣会士金尼阁在利玛窦拼音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增补,出版《西儒耳目资》一书。当时不少中国学者对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拼音反方案,做出了极高评价。

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到了近代,面对中国屈辱的环境,梁启超、王熙、劳乃宣等有识之士认为问题出在教育普及,而汉字存在上手较慢的问题,为了让更多国人学习汉字,他们延续了利玛窦的拼音方案,开始了现代汉语拼音的探索。

鼓浪屿人卢戆章被视为中国文字改革先驱。他于1892年,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以拉丁字母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这在近代拼音运动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过近代时期的拼音运动影响有限,并未起到梁启超、卢戆章等人预期的效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开始了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

周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一文中回顾历史指出:“汉语拼音方案历史发展的另外一个方面,即: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已经经历了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一六〇五年,来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最初用拉丁字母来给汉字注音。”

1958年2月,全国人大讨论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从此,拉丁化的汉语拼音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