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后,欧洲分化出了基督新教与天主教两大阵营。双方不仅在神学上水火不容,彼此论断对方是“异教徒”。而欧洲各国错综复杂的局势,更加剧了彼此的矛盾,于是以宗教名义发生的战争就此爆发,比如在中东欧惨烈的“三十年战争”以及荷兰摆脱西班牙独立的“八十年战争”(西班牙的宗教迫害是个重要因素),其中都有宗派纷争的影子。
而在法国,同样出现了两大宗派的对立。法国人加尔文是改革宗的创立者,其思想很快就在法国南部得到传播,不少封建贵族都成了加尔文主义者。
在法国历史上,他们被称为“胡格诺派”,而在天主教与改革宗宗派纷争的表象下,却是法国政治权力分配的残酷博弈。
天主教阵营主要是北方的封建贵族以及广大乡村农民。他们以吉斯公爵和洛林红衣主教查理为首,并得到凯瑟琳·德·美第奇太后以及她三位相继成为法王的儿子(弗朗索瓦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支持。而改革宗则拥有波旁家族的孔代亲王、纳瓦拉国王(亨利)以及科利尼海军上将等等势力。
双方除了神学立场的分歧,加上政治利益的争夺,导致了法国宗教战争的爆发(或称:胡格诺战争)。
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在瓦西镇袭击了一群改革宗信徒,造成了200人伤亡,成为战争的导火索。双方在此后三十年时间里,打打停停,经过八次惨烈的战争,才在由改革宗改信天主教的法王亨利四世发布《南特赦令》后才宣告结束。
胡格诺战争期间,还爆发了惨绝人寰的“圣巴托洛缪(巴多罗买)大屠杀”。1572年,纳瓦拉的亨利王子(后来的亨利四世)与查理九世的妹妹玛格丽特结婚在巴黎举行婚礼。而不少胡格诺派贵族聚集巴黎,庆贺王子大婚。
此间,海军上将科利尼遭到不明人士暗杀而受伤(关于主使者众说纷纭,可以阅读推荐书籍)。此举导致吉斯公爵为首的天主教势力担心改革宗贵族的报复,于是在8月24日(即圣徒巴多罗买纪念日)先下手为强,派兵袭击了在巴黎的胡格诺信徒。
这一天仅仅巴黎就有2000多名改革宗信徒遭到天主教徒屠杀,而法国其他地方的死伤人数更是难以统计。
“圣巴托洛缪大屠杀”虽然主要是政治集团纷争的结果,但其以信仰名义发动,加上不少信徒都支持屠杀行为,因此是教会历史上黑暗的一夜。
胡格诺战争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遏制了封建贵族的分裂倾向,加强了王权,为法国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以及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法国进入近代化的重要开端。
而《南特赦令》的发布,体现了宗教包容的精神,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对于基督徒来说,这场战争中出现的种种暴行,足以引起后人的反思,警惕狂热而缺乏爱心的信仰以及政教合一所带来的种种危害。
《法国宗教战争》这本书讲述胡格诺战争的来龙去脉。其视角非常新颖,从胡格诺派与天主教派之间的斗争,王权与贵族权力的斗争,统一与分裂的斗争,国家独立与外部干涉的斗争,宽角度、多层次讲述了法兰西宗教战争的起因、发展、转折与结束的全过程,是一本了解这场战争,汲取经验教训的佳作。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